网佳创业天使社区

davids 发表于 2013-7-5 14: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一批业内人士和专家指出,我国汽车工业长期高度依赖外国公司及其技术,导致世界汽车产销头号大国的光环之下,是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外国品牌的主导。过度的合资造成了“国企懒民企难”的现象,一些国企变成了跨国公司的“俘虏”,甚至充当“打手”挤压民企自主品牌。作为“工业中的工业”,我国汽车工业若不切实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将受到制约。

本土品牌一退再退

我国汽车年产(销)量自本世纪初以来年均增幅20%以上,从200多万辆增至去年的1900多万辆,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业内人士认为,这得益于国内经济发展、市场空间巨大,以及让本土企业与外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的政策。

汽车行业资深专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说,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底子薄,从合资受益很多,但两个副作用不容忽视:一是对现成外国技术的过分依赖,削弱了自主研发动力;二是国内市场被外国品牌瓜分,本土品牌境况艰难。

目前,几乎所有跨国汽车公司都在华设立了合资公司,最大几家国有汽车企业均有多家中外合资公司,但由于中方未全面掌握关键技术,合资品牌发展受制于人,大部分利润归外方所有,在一些生产中高档车的合资公司里,中方无异于外方的代工者。在向海外出口方面,一些合资品牌及依赖其技术打造的衍生产品也受到外方在全球战略布局和知识产权方面的限制。

记者观察发现,合资公司过去主要生产中档车型,但近年同时向低端和高端市场进军。结果,本土品牌在原先拥有比较优势的低端市场受到挤压,以奇瑞汽车为例,该公司去年销量同比减少12.4%。同时,以奔驰、宝马为代表的一批豪华品牌实现了国内下线,以较低成本进一步占据了中高端市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去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前10名中有8家是合资公司;外国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为71.6%,其中日、德、美系轿车销量平均增幅高达19.2%;中国品牌轿车销量增幅仅3 .5%,市场份额连年下滑至28.4%。今年前5个月,乘用车销量前10名中仅长城1家不是合资公司,中国品牌轿车市场份额为28.17%。

尽管去年国内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期,但跨国公司仍争相扩大合资公司产能,如德国大众准备在华建第9家工厂。同时,雷诺、英菲尼迪等更多洋品牌来华合资建厂。可见,跨国公司及其合资公司欲在新一轮市场调整中获得更大优势,而本土品牌恐将雪上加霜。

自主研发被批不实

国内各界关于发展自主汽车品牌的呼声一直很高,但不少专业人士指出,一些国有企业的自主品牌车型大都采用的是外资方的底盘技术和动力总成,缺乏集成创新。

对此,支持者说,采用外资或合资车型平台是自主品牌发展初期的必经之路,且能让这些平台下的车型更好适应中国市场。批评者说,我们走合资道路已有30年,却仍在一次次上演“换壳贴牌”和“东拼西凑”,现在应通过创新,研发出不属于任何合资平台、并能得到市场认可的新车型,打破“老跟在外资后面模仿”的低级循环。

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例子是,过去一汽红旗轿车先后采用过大众奥迪、福特林肯和丰田皇冠的技术平台,就连外观造型都高度相似。这种做法至今仍广受批评,使企业和品牌的形象受到影响。即便是一汽称投巨资最新打造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H系列红旗车,尽管它是一汽汲取经验教训“背水一战”的产品,较过去的车型有了很大飞跃,但许多专业非专业人士对其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一个新现象引发了更大争议:在国企自主品牌(如一汽红旗)和民企自主品牌(如吉利)之外,东风本田、东风日产、广州本田等合资公司也纷纷推出所谓的“自主品牌”。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十多个让人陌生的合资“自主品牌”亮相,势头正盛。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会长饶达说,合资“自主”车的共同特点是采用合资公司的老旧技术平台,甚至是合资车停产退市后,仅通过“变脸、减配、降成本、换商标”就“高举自主大旗”重新上市,这是合资公司目前把国家要求发展自主品牌的政策变成了自身的发展机遇,从而挤占真正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比如,中日合资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的自主品牌“思铭”,它与已退市的东风本田老款“思域”里里外外几乎一样,只是换了个车标卷土重来,价格便宜两三万元。国内最大汽车网站“汽车之家”在对它测试后评论说:“如果从鼓励自主创新的角度讲,这个车简直就是欺诈。”

“国企懒民企难”亟待改变

贾新光、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等人一致认为,一些国有汽车企业躺在外资方的技术和品牌上赚得盆满钵满,从而不用再为生存担忧,它们缺乏自主研发的动力、战略和原则,一些企业甚至将发展“自主品牌”变成自欺欺人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

一个有力证明是:尽管一汽多年来一直宣传“自主品牌最重要”“要不顾一切干自主”,审计署去年披露:“2008年至2010年,一汽集团自主产品研发投入比例偏低,自主品牌汽车盈利能力不强,整车业务利润主要来自合资合作子公司。”

对此,王小广说,过度的合资造成了“国企懒民企难”的现象,一些国企变成了跨国公司的“俘虏”,甚至充当“打手”挤压民企自主品牌。我国应调整产业政策,对国企与外企的“捆绑”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拆分,这样国企将感受到生存压力进而奋起上进,市场环境对民企也将更加公平。

汽车行业专家、独立撰稿人钟师说,政府主管部门30年来在客观效果上一直鼓励合资车企做大做强,但如今的结果不得不让人们对长期的产业政策产生疑惑:对于国家的支柱产业,到底是应采用对外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式管理,还是像当初日本、韩国有长远战略和有先见之明控制外资的渗透。

专家建议,我国汽车消费政策也应作出调整,应继续实施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并用其他限购方式取代车辆牌照竞拍的做法,以鼓励企业生产、国人购买排量小、尺寸紧凑、价格经济的车型,因为这类车是自主品牌的主打产品,也符合节能减排要求。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黄牟 发表于 2013-7-5 21: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牟 于 2013-7-5 21:07 编辑

呵呵,终于碰到我喜欢的汽车话题了!

      不是说国产车不好,相反国产车的质量已经非常对得起车子本身的价格,真正的问题是国民大多数车盲,外加面子的消费心态决定,再加政府的榜样作用和误导作用,什么以技术赢市场纯粹的虾扯蛋,合资车企几代同堂的车型在中国卖得大行其道,销量居然还可以进到前十名的还不少。

      比亚迪的成功就鲜活的证明了在中国,技术只是陪衬,模仿得有“面子”才是赚钱之道,技术和赚钱二选一,在企业内部的博弈不说自明,汽车产品市场的乱象丛生正是根植于此。

一句话概括:60后看品牌、70后看品牌、80后看品牌、90后看品牌、00后依然看品牌,至于车子的技术含量一说最好一边凉快去!

话糙理不糙,只是所有人默认没人真正敢拿出去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davids 发表于 2013-7-5 22: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牟 发表于 2013-7-5 21:05
呵呵,终于碰到我喜欢的汽车话题了!

      不是说国产车不好,相反国产车的质量已经非常对得起车子本 ...

换成是我的话我是先看外观,然后在考虑性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黄牟 发表于 2013-7-5 23: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davids 发表于 2013-7-5 22:35
换成是我的话我是先看外观,然后在考虑性能

      外型是很主观的东西,主要还是品牌信任度还有面子,现在买车一看到国产就嫌车子一定低档便宜容易坏,这就在销售层面上就扼杀了国产车的利润来源,没有可靠的利润来源想做到和合资企业的服务水平是很难的,服务上的缺失反过来又制约了消费者的信任度,这就是一个不断循环,也是国产车无法高端化的怪圈,我看好吉利收购VOLVO,奇瑞和以色列财团创立观致品牌所带来的品牌效应,但是我觉得他们或多或少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大张旗鼓的收购行为反而拉低了收购品牌的价值。在可预见的将来,国产车的出路还是集中在中低端20万以下,可能是技术员出身不懂营销所带来的天生的缺陷吧!这方面这些车企应该跟其他国内的高端隐形品牌多多取经,哪怕是那些已经失败的。
       当然这可能会涉及欺诈销售,但是在目前的消费市场需求下,这种行为并不会触犯法律,而且只要是认真做出优秀的产品,我是持赞同意见的,因为客户的心理诉求很大方面决定是否掏钱购买你的产品。相同的例子,华为高调收购其他国外手机品牌,在我看来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关于这种市场的营销行为我暂且定义为善意的谎言吧!毕竟很多的国外公司也是这么干的,例如宝洁收购了中华牙膏的行为,就很好的利用低调收购,隐瞒消费者知情权的办法,获取了为数众多的支持国产的消费者,取夷之道破其身,这才是国产品牌的出路!
      我还想强调一点,国产车的定义在我了解的消费人群里等同于民营车企,国企的品牌与国产无关已经是广大消费者的共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davids 发表于 2013-7-6 00: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牟 发表于 2013-7-5 23:37
外型是很主观的东西,主要还是品牌信任度还有面子,现在买车一看到国产就嫌车子一定低档便宜容易坏 ...

其实国内也不是不可作出来高端车型,就想你说的品牌效应。品牌影响力不够,作出来高端车。市场份额也很小。大肆的收购国外品牌,却也只能降低收购品牌的价值。不过国产长城现在做的还算不错的性价比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黄牟 发表于 2013-7-6 00: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牟 于 2013-7-6 00:22 编辑
davids 发表于 2013-7-6 00:12
其实国内也不是不可作出来高端车型,就想你说的品牌效应。品牌影响力不够,作出来高端车。市场份额也很小 ...

对消费者来说性价比是不错,但是对于长城来说,单车的利润和外资比还是很低,长城和国外品牌相比就差别就在于一个是卖产品的,一个是卖产品和品牌的,换个角度说,长城的车子想要卖到20万,基本上是不被消费者买单的,这个其实长城自己也知道,所以不敢冒进推出更贵的产品也是屈服于市场的无奈之举,这方面我很佩服这家企业的一步一脚印的踏实作风,因为我也是早年的长城皮卡车主,看得出他们的努力!

我想说的还是一个问题,那就是营销的问题不解决,这条路依然漫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davids 发表于 2013-7-6 00: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牟 发表于 2013-7-6 00:21
对消费者来说性价比是不错,但是对于长城来说,单车的利润和外资比还是很低,长城和国外品牌相比就差别就 ...

是的。营销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黄牟 发表于 2013-7-6 01: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牟 于 2013-7-6 02:50 编辑

再补充点:
      限制于国产自主品牌单车的利润无法获得突破、国外的制造商在相同的成本下又拥有庞大的市场占有率的崎型市场背景下,汽车的制造商限制材料的选择和使用量也就变得不那么难理解,这对新材料进入这个市场是一个不好的开端。
      本人的产品不向汽车制造市场推广,也是受制于这个原因,并不是制造商不愿意去使用,而是新材料会带来成本的提高,举个例子,一辆汽车如果增加100块的成本,以年产20万台的规模算,那么一年就要损失2000万,更何况新材料会增加的更多,这是自主品牌车厂所不能接受的,国外制造商不愿意去使用的原因。而对于高端汽车制造,限制于产量的,反过来制约了新材料必须批量化制造的问题,那么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材料的浪费,这是我和原材料供应商所不愿看到的。
      在这种前提条件下,选择日渐蓬勃发展的国内汽车改装市场作为突破口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第一该市场的消费承受能力很强,产品能获得更高利润;第二该市场并不针对某款车型或者品牌,只要是车子都可消费,所以数量巨大;第三该市场随着汽车消费的不断成熟和理性,将成为汽车行业除整车制造外第二大的消费市场,这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市场体系,中国必然也会走向这条道路。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数量日渐增加的消费群体,这恰恰是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最好的演示舞台,同时也可以保证新材料的供需平衡,借助该市场的影响作用,或许可以倒逼制造厂商去使用新材料,这就正如国外汽车制造商不惜花费巨资在赛车等尖端领域的投入以获得技术积累,再慢慢把这些技术逐步应用到民用量产车的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任何一个产品想要进入一个市场必须要先了解这个市场消费人群的消费心态,产品的销售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这是不可避免的,哪怕你的产品在优秀,没有准确的营销方式,等待的着的必然是失败,只有按照这种市场消费心态和规律去包装销售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是必须要做的前期工作。
        以上仅限于本人的观点,如有不足,欢迎拍砖。

车用高分子材料商业化运行计划书,寻求投资
http://webplus.com/forum.php?mod ... 481&fromuid=6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网佳创业天使社区 ( 12036313号-2 )

GMT+8, 2024-5-7 11:23 , Processed in 0.4207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WEBPLU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