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佳创业天使社区

天使投资唐 发表于 2014-7-3 09: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美国创新是对的,但要适合中国土壤。美国是全世界最强大空军,只控制了20%领空。中国空军远不及美国,但是控制了80%的领空。除非创业者或投资者后面有空军的支持,建议国内不宜做航天的项目与国企竞争。//@创业家杂志:【国内大量VC疯抢21岁天才“火箭少年”:3个人团队,估值竟已达1个亿】1600万元,换取16%股份,估值1亿元,这是21岁的90后胡振宇为他创办的创业公司“翎客航天”开出的价码。他的公司只有3名员工:密西根大学硕士严丞翊,90后火箭爱好者吴晓飞,外加他自己。一个85后,2个90后..

对,我们还是要鼓励创新,但创新要有创造,不要只是凭概念忽悠傻B投资者的钱 [鄙视]//@栾璞:有梦想的总是好的//唐:SpaceX的Elon Musk如果在国内肯定会被气死!//@巴蜀怪人:试一试还是可以的,不知这项目是否适应中国水土不?|@SIMTALKER:火箭工程的复杂程度,只怕3000名员工是起步标准||@湘祁狼兵:什么鸟公司,三个想扎根大陆?做梦吧,你挣这么多钱,人均这么多,知道需要多少劳动力吗,就算政府不弄你,其他商人都弄垮你

@Fis @崔晨曦-Edison:唐 中国有人挑战太空级创新啦。[挖鼻屎]唐总怎么看?||@SIMTALKER:航天产业成功的关键除了技术之外,商业模式更加重要,希望他有可行、可实施的商业模式!不过以火箭工程的复杂程度,只怕3000名员工是起步标准||@湘祁狼兵:什么鸟公司,三个人,想扎根大陆?做梦吧,你挣这么多钱,人均这么多,知道需要多少劳动力吗,就算政府不弄你,其他商人都弄垮你[黑线]


解码国内首家私人宇航公司
http://tech.sina.com.cn/it/special/silverage/linkspace/
翎客航天一共包括3名员工:华南理工大学在校生胡振宇,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严丞翊和火箭爱好者吴晓飞。除1985年生的严丞翊外,其余两人均为“90后”。按照胡振宇的规划,翎客航天将是国内首家提供探空火箭发射服务的私人企业。


  6月下旬的北京,闷热与暴雨交加。21岁的胡振宇再次乘坐火车从广州赶来,此行目的有二:测试新的火箭发动机燃料,以及寻找天使投资。
  投资1600万元,换取16%的股份,这是胡振宇为他的创业公司“翎客航天”开出的价码。也就是说,他给自己的估值是人民币1亿元。
  按照胡振宇的规划,翎客航天将是国内首家提供探空火箭发射服务的私人企业。与公众更加熟悉的“长征”等运载火箭相比,探空火箭体型更小,通常长度不超过10米,箭体直径不超过300毫米,有效载荷数十公斤。它的作用是将搭载的仪器送到几十至几百公里的高空,进行几分钟的科学观测,飞行轨迹是“直上直下”,不需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也不需要入轨、释放卫星等复杂动作。
  相对简单的结构和功能,让民间科研力量有望参与其中,甚至成为市场的主要玩家。但从现状来看,刚刚诞生半年的翎客航天距离这一愿景仍很遥远。
  胡振宇的公司一共包括3名员工: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严丞翊,火箭爱好者吴晓飞,外加他自己。除1985年生人的严丞翊外,其余两人均为“90后”。
  他们没有自己的研发基地,包括发动机试车在内的所有实验都需要借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虽然把公司注册在了深圳,但他们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址,而是“流动办公”,并征用了吴晓飞在江苏老家的一小块地皮作为试验场。
  他们更没有钱,所有经费都来自三人的积蓄,以及承接其他研究项目得到的报酬。其中,胡振宇虽然已经大学毕业,但每个月仍然会从双职工的父母那里领取生活费,补贴在广州租房生活的成本。
  但窘迫的创业生活并未将他们的野心消磨殆尽。胡振宇计划一边找钱,一边继续把从其他地方赚到的钱投入到公司里面。他打算在三年后推出首枚商用探空火箭,搅动长期被两大国企——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集团垄断的市场。
  “公司将来肯定是不会卖的,因为我们做这个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梦想。”坐在北京火车站附近的一间旅舍中,胡振宇对新浪科技说。此时是傍晚七点,窗外的火车站广场上人潮涌动,华灯初上。

纠结的火箭少年


翎客航天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在校生胡振宇

  时光回到四年前。彼时,胡振宇刚刚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身份却是“网球特长生”,专业则是工商管理。他从初中开始就自学化学、研究炸药,希望有一天能够发射火箭,但这两个差之千里的“技能点”仿佛为这一梦想添加了“不靠谱”的刺眼注脚。
  按照正常剧情,胡振宇将会淡忘自己的初心,顺利毕业,并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但在2012年,正在读大二的胡振宇迎来了转机。
  这个机会是一个名叫“科创航天局”的民间火箭爱好者协会,胡振宇是发起者之一,并担任第一任主席。该组织在2011年组织了两次小型探空火箭试射,结果“万户1号”因场地和安全问题最终放弃;“万户2号”在点火时发动机爆炸,数千元的设备灰飞烟灭。
  在前两次发射中,胡振宇主要负责“打酱油”,同时学习技术。到了2012年1月的第三次发射,胡振宇开始做整体设计,制造发动机,并获得了校友创办的拓璞电器的10万元赞助。
  拿到钱后,胡振宇十分兴奋,立即告诉了科创航天局,并邀请他们一起制造火箭。不料,这笔小小的款项竟成为双方互相攻讦、反目成仇,最终分道扬镳的导火索。
  资金如何分配是争执的核心问题,而胡振宇和科创航天局都觉得自己才是这10万元的管理者。据胡振宇称,当时有个会员申请5万元经费,但他只给了3.5万元。后来,该会员没能做出成果,便指摘胡振宇资金分配不足,而后者声称:“给了你三万五,毛都没有做出来,我给你五万的话就是猪头了。”



2013年7月,胡振宇和小伙伴们在内蒙古科尔沁准备发射代号为YT4的探空火箭

  在各种扯皮下,第三次发射不了了之。但胡振宇在2013年7月底成功试射了首枚“准专业级探空火箭”,双方的矛盾再度激化,最终导致了他与科创航天局的决裂。
  按照胡振宇的说法,科创航天局看到他出了成果,又没有提到其他人的贡献,感到非常不满,打算把他清除出去。他的言辞非常尖锐:“就是一群不干事的人,看到你出名了,又没有带上他们,觉得很不爽,就想把你搞下去。”
  但根据科创航天局官网的说法,将胡振宇除名的原因包括违反安全制度、不配合评审、掩盖事故隐患和“无法沟通”等。胡振宇在发射成功后屡屡接受媒体采访、参加行业论坛,却极少提及科创航天局其他人,也是双方交恶的重要催化剂。
  胡振宇为自己的精神洁癖、刻薄批评和少年心性付出了代价。虽然反复强调了对于科创航天局的不屑,但显而易见,他对于这个自己参与创建的组织、对于独力完成的试射仍然怀有感情,很难做到“弃若敝履”。
  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动情处,胡振宇不惜爆粗:“我当时退出来,很心酸的……妈的,多像乔布斯当年啊,我操!被自己带起来的团队开除了!”
  这也意味着,他不能再把自己局限在松散而混乱的爱好者社区了。他必须为自己的理想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容器,并用商业规则去培养和调教。

何时能卖给我船票?



  2014年1月2日,胡振宇在深圳注册了“翎客航天”,迈出了从爱好到商业化的第一步。他的两位合伙人严丞翊和吴晓飞随后加入。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国内的航天市场并非绝对禁区,也没有众多监管机构设置门槛。翎客航天的行业分类是“航天产业”,除了获取一些资质认证外,创办过程中并未受到太大阻拦。
  胡振宇认为,这主要因为自己还没搞出名堂,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另一方面,国内对于探空火箭并没有明确的管理条例;胡振宇的经验是,发射前向空管部门、空军等提交申请,预订航道和发射场地即可。
  由于“无法可依”,监管部门更倾向于事后监管。“之前的情况是,你去找他们沟通,人家都不理你。没有条文可以批准你,也没有条文去抓你。火箭掉下来砸到人,你就别想跑了;砸不到人皆大欢喜。“胡振宇说。
  由于探空火箭结构简单,胡振宇和他的团队能够自行制造发动机,并组装箭体。据他介绍,这种发动机的结构甚至比汽车发动机还要简单,而箭体材料在公开市场上就能买到。
  唯一的麻烦是火箭燃料。这种燃料与导弹和航天飞机使用的固体推进剂完全相同,属于危险品,个人需要通过特殊途径购买,还要在公安局备案。翎客科技则是由严丞翊出面,以清华大学的名义购买,程序就简单了很多。


  成立公司后,胡振宇除了继续搞研发,还增加了一项重要工作:寻找风投。计划中的1600万元天使投资,将能够支撑翎客航天未来3年的研发和人员开支。
  目前,已经有多家风投表达了兴趣。胡振宇对此颇为自豪:“国内大的风投都来找过我们,除了红杉资本。……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没来。”
  但是投资意向并不等同于真金白银。大多数投资人并不了解探空火箭,而胡振宇最常听到的问题是:“你能卖给我一张(宇宙飞船的)船票吗?我想预订一张。”
  国内民众对于航天的印象停留在“长征”、“玉兔”、“航天飞机”和“阿波罗登月”等媒体广为宣传的国家战略项目上,对于探空火箭非常陌生。胡振宇常常需要向投资人普及航天知识,给他们阐明探空火箭与运载火箭的区别。
  “不同的投资人有不同的问题。有人在行业内待过,觉得这点儿钱根本不够烧;有人会觉得,一个创业公司为什么要融这么多钱?不可理喻;也有特别感兴趣但不敢投的,觉得‘智商不够用’了。”他说。
  至于1亿元的估值,胡振宇显得颇为自信。在他看来,翎客航天的技术能力已经得到了业内的认可,获得了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研究所的一个项目,而这也是他们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还获得了资深专家的支持,帮助翎客航天解决了许多政策方面的障碍。
  胡振宇不再是那个有一点儿钱就四处招摇的愣头青,而是逐渐向公司管理者转型。从前与科创航天局的纠纷让他颇为感慨:“真的算一个教训,之前很单纯的,觉得大家都是哥们嘛,也都是自己领域的专家,你需要多少钱,我想都不想就批下来了。现在不会了,有严格的审核机制,这样对大家都好。”



与国企巨头搏杀
  虽然距离商业化还有很远,但胡振宇已经为翎客宇航设定了核心竞争力:性价比。他希望效仿眼下大红大紫的美国同行SpaceX,冲击被国企垄断的航天市场。
  目前,国内只有一家公司提供探空火箭服务: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第四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四院”),每次发射报价300万元。
  翎客航天计划把价格拉低至200万元,同时提供更好的性能。其中的关键是缩短供应商链条,减少分包成本,避免层层倒手、加价,以确保毛利润率。
  作为一家“体制内”的研究所,航天四院有多级承包商,中间有很多抽利的过程。翎客航天则希望尽可能自力更生:“能自己做的,我们全都是自己做,从源头上解决供应的问题。采购的东西只占20%,火箭燃料、发动机等核心部件完全是自主的。”
  另一方面,对于航天科技集团而言,探空火箭价格低廉,远不如发射卫星赚钱,因此也没有太大的投入意愿,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往往滞后。这被胡振宇视为翎客航天的发展契机。
  负责系统技术的严丞翊举例称:“一枚探空火箭价值300万元,但上面的载荷可能价值上千万,现在基本上用一次就废了。我们就可以做到载荷回收,甚至让火箭原路返回。”
  目前,探空火箭的主要客户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传统国企在争夺这类客户时优势明显。但翎客航天并不担心被垄断扼杀:“军用产品必须有军方背景,民用产品则更倾向于开放市场。国企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关系网,能够渗透到所有高校。此外,探空火箭可以出口,比如提供给东南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
  翎客航天希望用风投的钱完成研发,后期则依靠性价比进行竞争。这种做法颇有“互联网思维”的韵味。胡振宇承认,如果单纯比拼技术,他们不可能战胜航天巨头;但从商业角度来看,需要考虑运作成本和模式,以及渠道问题。
  “我们团队架构的灵活性,很轻松就能够说服那些投资人。他们也非常理解,一个小团队的执行力和效率与大集团相比有天壤之别。”他说。
  翎客航天目前的计划是,3年后把最大飞行高度200公里以上、载荷50公斤以上的探空火箭推向市场。届时,他们将把精力转移到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小型卫星运载火箭上,到2020年推出直径达3.35米的运载火箭。
  这些研发计划需要大量金钱的支撑。胡振宇希望在年底前完成1600万元的融资;在此之前,三人必须用自己的积蓄进行投入,而他们都来自普通家庭,没有“富二代”,无法从家里得到充裕的资金支持。
  但胡振宇依然信心十足。“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真正把它当作事业来做。”他说。

翎客航天的三名成员
  胡振宇:创始人兼执行董事
  华南理工大学在校学生。2011年9月在广州地区发起组织了国内第一个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独立研发探空火箭的项目团队,至今共运营三期项目。熟悉多种仿真设计及固体发动机制造,并一直担任项目组长。于2013年7月29日,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成功发射YT4(代号)探空火箭。
  严丞翊:联合创始人兼CTO
  清华大学火箭队创始人与航天博士生,美国密西根大学航天科技硕士,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士,参与过超重型运载火箭和载人登月轨道方案等研究,及“全球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和“全球卫星宽带互联网”任务研发团队。硕士毕业后,他曾作为国际火星协会在美国犹他州“火星沙漠研究站”的指令长,并在美国任职计算器辅助设计工程师及卫星地面站系统的机械设计工程师,负责“全球中轨道卫星宽带互联网”项目的地面站系统总体技术方案设计。
  吴晓飞:联合创始人兼液体火箭发动机工程师
  高级机械工程师,精通电系加工。自2011年起,独立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并先后设计出数款液体火箭发动机,对液体火箭发动机从理论设计到产品制造有丰富经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网佳创业天使社区 ( 12036313号-2 )

GMT+8, 2024-11-21 20:20 , Processed in 0.0260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WEBPLU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