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佳创业天使社区

天使投资唐 发表于 2014-5-14 01: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快乐=现实-期望。为什么年轻人不快乐?
年轻人即想要经济安稳繁荣,也想要事业有所成就。可惜成功就不是刚大学毕业后就马上可以达到的,成要多年的辛酸、努力和泪水来打造,但年轻人又不愿意降低不合实际的期望。多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让虚荣的人公开展现自己修饰过的一面,炫耀吹嘘自夸,让年轻粉丝们更自卑,可惜没人告诉大家这些都是错觉!
我可以不惭愧的告诉大家,我并不算有钱,我生活朴素,也与大家同是草根创业,但我快乐,也希望通过我布道让大家增加自尊心和自信,希望大家在职业生涯中更健康、快乐和自信!《天使投资》建议:要善用时间,注意身体,知足者常乐。

欲望是无止境的,知足者常乐!我不伟大,比上不足,但知足者常乐。我失败过很多次,流血时是无人知晓的!《天使投资》总结我们的流血史!要奋斗!
小富靠智 中富靠德 大富靠命!简述:尽人事,听天命,平常心。我们要发自内心,极力控制自己的贪念,贪是没底的,名利不是一切,万事不能强求,知足者常乐!


Happiness = Reality - Expectations
       快乐 = 现实 - 期望


唐: 多谢宋总来到上海沙龙分享!今明晚广深沙龙见//@宋海旭hellen: 相比鼓励青年向上的各类心灵鸡汤,这个鸡汤更加靠谱点,推荐给@融恩资本-LCC 旗下的@融惠聚盈 @融众启程 @爱童汇 的各位小伙伴学习[给力]同时跟各位网友分享:别拿自己暂时的短板去跟任何人的表面长板去比较[礼物]今天你看到的各国成功人士,没有几个生来就富裕[不要]并且幸福跟腰包里钱多少不成正比!
唐: 我也想要多点,但我们拥有越多,包袱越重:房贷 养车 养老婆 孩子 情妇 游艇…,事业或健康一出问题就会跌得很惨。受罪的是家人和不懂事的小孩!但如果你一向生活朴素,天大的问题都可以熬过!//@米妮是个购物狂:值得转发,想要的少就会快乐。但是我还是想多要些//我都奔三啦 ,现在明白了脚踏实地的意义
唐:创业者为了投资自己,要抑制买房买车或其他物质的冲动,延迟满足自己和家人的欲望,才可获得#双份棉花糖#。《天使投资》//@晒太阳的微博:恩,目标之外的欲望太多。梦想着白手起家创业成功,可还没开始创业却又希望能过有房有车的生活//唐:我们拥有越多,包袱越重!但如果你一向生活朴素,天大的问题都可以熬过


http://bbs.webplu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4
最大财富是健康和快乐!要做重要但不紧急:预防 运动 学习
《天使投资》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要经历漫长时间的锤炼。如果身体不好或没量力而为,就会失去健康,那么投资和创业项目也会随之崩溃。
我们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和快乐,衡量财富的硬指标是体检报告,长期不快乐不会健康,每天要刻意为健康花时间!
眼前紧急的事情未必重要,要做#重要但不紧急#:预防 运动 学习 规划 建立和保持新关系 开拓新机会!

http://bbs.webplu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8
今天与一个合作伙伴吃饭,聊到我5年前参谋赴美上市的项目,帮融1000万美元,但3年前老总癌症去世,他的搭档无能为力,最后公司下市股票一文不值!我多次创业成功失败上市下市都经历过,已经到无我境界。
虽然我没钱,但我有健康和快乐,最失败莫非于有钱没命花!昨天沙龙来宾夸我身材好,我刚游3000米!

http://bbs.webplu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40
【你就是你】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没必要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温柔,没必要模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认为快乐的,就去寻找;认为值得的,就去守候;认为幸福的,就去珍惜。没有不被评说的事,没有不被猜测的人。依心而行,无憾今生。

http://bbs.webplu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4
创业者的人生目标,不应该是名和利。这成功的定义太肤浅了!
@唐朝中国俊杰:成功的概念很抽象,怎样算是成功呢?
我:创业者要有良好的人生目标。
中国对成功的定义太肤浅了,成功就是名和利。其实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成功。成功的人可能是有钱的商人、有权高官、有名艺人或体坛健将,但也有可能是辛苦将小孩养育成人的普通家庭主妇、帮助病人的医生等。成功包含了快乐和满足,很多有成就的人不认为自己成功是因为他们还在寻找快乐和满足。每一个人都是贪婪的,但是不要太过分。

http://bbs.webplu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706
创业或投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一步步来,否则就是浮躁 赌博,欲速而不达!fb初创只想做个小网站,马化腾初创只是山寨ICQ。《邻家的百万富翁》大多是生活节约 朴素 量入为出;成功人士都Under-Promise Over-Deliver=少承诺 多兑现!//@克瑞格才:内心欲望和实际有很大条鸿沟 怎办?


为什么长大以后反而不容易快乐?

谢熊猫君   http://zhuanlan.zhihu.com/xiepanda/19582894
看到知乎上的的一个问答:为什么长大后反而不容易快乐? 想起前几天看过的一篇文章,虽然讲的是美国年轻人为什么不快乐,但是我觉得可以基本可以翻译过来,讲一下任何地方年轻人的生活。
以下文章绝大部分翻译自waitbutwhy.com的文章,我在翻译的时候稍有演绎来适应中国语境。
=========================
这是韩梅梅。

韩梅梅是Y世代人,这代人出生于70年代末期刀90年代中期,俗称80后95前。她也是一个Y世代中很常见的雅皮士。
我对于Y世代的雅皮士有一种特别的称呼,我把他们叫做“Y世代主角特殊雅皮”(Gen Y Protagonists & Special Yuppies),简称Y皮士。和一般的雅皮不同,一个Y皮士是一种奇特的雅皮,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的主角。
韩梅梅很满意自己的Y皮士生活,她很开心自己是韩梅梅。但是有一个问题——她不快乐。
要明白为什么为什么韩梅梅不快乐,我们首先要定义什么能让人快乐什么能让人不快乐。简化一下我们会发现:
快乐 = 现实 - 期望
这个公式很容易理解——当一个人生活的现状比他期望的要好,他就会快乐。当现实比期望要糟糕,他就不快乐。

下面我们要介绍韩梅梅的父母,韩爸爸和韩妈妈
韩爸爸和韩妈妈生于50、60年代。他们是韩爷爷和韩奶奶养大的。韩爷爷和韩奶奶出生和生长于国内政治动荡的年代,经历过战乱,忍受过贫穷,后来还目睹过饥荒和文革。无论如何,韩爷爷和韩奶奶不是Y皮士。

韩爷爷和韩奶奶们因为自己的经历,对于经济安全有着别样的执着。他们养育韩爸爸和韩妈妈的时候,为他们努力营造现实而又安稳的事业。他们想要韩爸爸和韩妈妈有比自己更好的生活,所以韩爸爸和韩妈妈在成长的过程中,追求的是一个安稳而小康的生活,如果用草坪来比喻的话就是这个样子:

韩爸爸和韩妈妈们从小被告知,只要他们踏实、苦干,他们就能获得这片绿色的草坪,当然他们需要长时间的勤奋工作才能达到这一切。下图的纵轴代表成功,横轴代表时间,在韩爸爸和韩妈妈心中,他们对于成功的期望是包括了一个长时间的努力过程的。

韩爸爸和韩妈妈们开始工作之后,经历了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等等一系列积极的社会变化,社会变得异常的繁荣。家里不但能装上电灯电话,还能买得起自行车和彩电。韩爸爸和韩妈妈比他们预期的过得更好,这使得他们很满足和乐观。


更加安稳和满足的生活,使得韩爸爸和韩妈妈在养育韩梅梅的时候更加乐观和积极。不只是中国的韩爸爸和韩妈妈们,全世界的这一代父母都是类似的心情。他们从小就告诉韩梅梅们,她长大后能变成自己想要变成的那个人,从小给韩梅梅们灌注了这种特殊的主角定位。
这使得Y皮士对于自己的事业充满了希望,以至于他们父母那努力得来的绿油油的草坪显得微不足道了。Y皮士们期望的是种满了鲜花的草坪:

这种期望给了我们对于Y皮士的第一个重要信息:
Y皮士们野心很大
Y皮士们需要的不只是安稳和小康的事业,因为安稳和小康对于Y皮士们来说太普通了。韩爸爸和韩妈妈们想要拥有安稳小康的事业,Y皮士们则想要自己有成就感的事业。
也就是说,Y皮士们想要和韩爸爸韩妈妈一样的经济繁荣,但是他们还想要事业给他们满足感,这个期望韩爸爸和韩妈妈们是没有的。
当然不止这样,就在Y皮士们的事业目标变得格外庞大的同事,他们从小就一直被灌输着另一个思想——你是个特别的人。
这给了我们对于Y皮士的第二个重要信息:
Y皮士们对于自身有很强的错觉
韩梅梅从小就被告知自己很特殊,所以她会不自觉的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有一份给自己满足感的事业,但是我非常特别,我的生活和事业将鹤立鸡群。”所以不仅仅是Y皮士们作为一代人对于事业有着更高的期望,每一个Y皮士都觉得他注定能做得比别人更好。
如果回答我们的草坪比喻的话,每个人期望的自己的草坪不只是开满了鲜花,上面还奔跑着一匹高贵冷艳的独角兽:
为什么说这是种错觉呢?因为所有的Y皮士们都觉得自己很特别,而这就和“特别”的定义相违背了:
特别:tè bié【解释】不一般,与众不同。
根据“特别”的定义,绝大部分人是“不特别”的,不然“特别”就没有意义了。
有些读到这里的读者,可能心里会在想“说的没错啊,但是我确实就是那一小撮特别的人中的一个。”——这种想法其实就是问题所在了。

与此同时,另一种错觉伴随着Y皮士们开始工作而产生。韩爸爸和韩妈妈们的期望是通过他们多年的勤奋努力,他们能收获一个成功的事业。但是在韩梅梅看来,对于自己这样一个特别的来说,一个成功的事业是注定了的。她在开始工作之前对于事业的期望是这样的:

可惜的是,社会不是那么容易混的,而要收获一个成功的事业其实是相当困难的。成功的事业需要很多年的辛酸、努力和泪水来打造。即使是当下最成功的那些人,在他们20几岁的时候大部分也是没什么大成就的。
但是Y皮士们不会那么容易接受这个现实。研究表明,Y世代人“有着不合实际的期望,并且不愿接受负面的回馈,还有着膨胀的自我意识…很多人的沮丧来自于他们自以为应得的东西没有被满足。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应该获得和自己的能力不相符的尊重和待遇,但是这种不相符导致他们得不到自己期望的东…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比周围的同事、同学更加优秀,但是说不出为什么的话,那通常是期望值的问题。他们在年轻时候被灌注自己很特别的信念,但是这种信念通常是没有根据的。”

现实是以实际表现为考量的,所以毕业工作后几年,韩梅梅发现自己处在了一个很让人沮丧的位置:


丰满的期待和骨干的现实,给韩梅梅留下了一个负的快乐分。
但是这还没完呢,除了上述种种,Y皮士们还要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
Y皮士们不断的面对着攀比
韩爸爸和韩妈妈年代人里面自然有一些比韩爸爸韩妈妈混的更好、事业更成功。虽然韩爸爸韩妈妈偶尔也会听说到自己老同学的美满生活,但是绝大多数时间,他们并不太清楚别人的生活和事业。
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这一切对韩梅梅来说是截然不同的——(1)社交媒体上的人做的事情是很公开的;(2)大多数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现的是一个修饰过的自己,就好像用美图秀秀磨过皮的自拍照一样;(3)那些最喜欢吹嘘自己事业生活的人往往确实过得比较好,而那些混得一般的人一般不把自己的事业拿出来炫耀。
这使得韩梅梅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知,觉得别人都过得很好,这使得她更觉得自己过的糟糕:


这就是为什么韩梅梅过得不快乐、不满足。其实她的事业起步可能很正常,但是对她来说却是很失望的。
那么韩梅梅怎样才能开心起来呢?
(1)保持原有的野心。世界充满了机遇,虽然成功没有那么简单,方向也不那么明显,但是野心伴随着努力是可以载你向前的。
(2)不要再以为自己很特别。事实上,现在的你不特别。你只是一个普通的、没有经验的年轻人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你可以变得很特别。
(3)忽略其他人。邻家芳草绿,隔岸风景好不是什么新鲜的错觉。其实每个人和你一样都会有疑惑和沮丧的时候,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就不会羡慕嫉妒恨了。


为何长大后反而不易快乐?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793684
对很多本来的爱好提不起兴趣,对于未来的工作一想到要用功利和目的为标定的态度来面对,就觉得活着很累。
想到所要做的一切都要问「为什么」,就觉得这生活过的太悲剧了。
------------------------------------
很久以前提了这个问题,感谢大家的回复,我希望各位都能快乐:)
提这个问题的初衷,更多是想探讨快乐的奥秘在哪里。希望智慧贤哲可以为我们芸芸众生开启一道善意的快乐之门。
再次感谢大家的回答,又引发了很多新的思考。
其实很想说,“效率达目标” “理性以思考” 和 “闲适生品味” “感性以体会” 在很多方面是矛盾的吧。显然,快乐这种感性至上的情绪往往和后两者关联更大些。毕竟,理性带来的快乐,犹如困难克服般无法持久。
而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人生都在用理性的法则来运行,自然,快乐的根基少了很多。讨生活,还是要用理性的比较多吧。
即使,我们的人生,也仅仅是嗑药式自high的悲怆罢了。只不过,你现在嗑的药和我的不一样 :)
些许负能量,求粉碎机哈。



Why Generation Y Yuppies Are Unhappy

http://waitbutwhy.com/2013/09/why-generation-y-yuppies-are-unhappy.html


Say hi to Lucy.

Lucy is part of Generation Y, the generation born between the late 1970s and the mid 1990s.  She’s also part of a yuppie culture that makes up a large portion of Gen Y.
I have a term for yuppies in the Gen Y age group—I call them Gen Y Protagonists & Special Yuppies, or GYPSYs.  A GYPSY is a unique brand of yuppie, one who thinks they are the main character of a very special story.
So Lucy’s enjoying her GYPSY life, and she’s very pleased to be Lucy.  Only issue is this one thing:


Lucy’s kind of unhappy.
To get to the bottom of why, we need to define what makes someone happy or unhappy in the first place.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formula:

It’s pretty straightforward—when the reality of someone’s life is better than they had expected, they’re happy.  When reality turns out to be worse than the expectations, they’re unhappy.
To provide some context, let’s start by bringing Lucy’s parents into the discussion:

Lucy’s parents were born in the 50s—they’re Baby Boomers.  They were raised by Lucy’s grandparents, members of the G.I. Generation, or “the Greatest Generation,” who grew up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fought in World War II, and were most definitely not GYPSYs.


Lucy’s Depression Era grandparents were obsessed with economic security and raised her parents to build practical, secure careers.  They wanted her parents’ careers to have greener grass than their own, and Lucy’s parents were brought up to envision a prosperous and stable career for themselves.  Something like this:



They were taught that there was nothing stopping them from getting to that lush, green lawn of a career, but that they’d need to put in years of hard work to make it happen.


After graduating from being insufferable hippies, Lucy’s parents embarked on their careers.  As the 70s, 80s, and 90s rolled along, the world entered a time of unprecedented economic prosperity.  Lucy’s parents did even better than they expected to.  This left them feeling gratified and optimistic.


With a smoother, more positive life experience than that of their own parents, Lucy’s parents raised Lucy with a sense of optimism and unbounded possibility.  And they weren’t alone.  Baby Boomers all around the country and world told their Gen Y kids that they could be whatever they wanted to be, instilling the special protagonist identity deep within their psyches.
This left GYPSYs feeling tremendously hopeful about their careers, to the point where their parents’ goals of a green lawn of secure prosperity didn’t really do it for them.  A GYPSY-worthy lawn has flowers.



This leads to our first fact about GYPSYs:

GYPSYs Are Wildly Ambitious


The GYPSY needs a lot more from a career than a nice green lawn of prosperity and security.  The fact is, a green lawn isn’t quite exceptional or uniqueenough for a GYPSY.  Where the Baby Boomers wanted to live The American Dream, GYPSYs want to live Their Own Personal Dream.
Cal Newport points out that “follow your passion” is a catchphrase that has only gotten going in the last 20 years, according to Google’s Ngram viewer, a tool that shows how prominently a given phrase appears in English print over any period of time.  The same Ngram viewer shows that the phrase “a secure career” has gone out of style, just as the phrase “a fulfilling career” has gotten hot.



To be clear, GYPSYs want economic prosperity just like their parents did—they justalso want to be fulfilled by their career in a way their parents didn’t think about as much.
But something else is happening too.  While the career goals of Gen Y as a whole have become much more particular and ambitious, Lucy has been given a second message throughout her childhood as well:

This would probably be a good time to bring in our second fact about GYPSYs:

GYPSYs Are Delusional
“Sure,” Lucy has been taught, “everyone will go and get themselves some fulfilling career, but I am unusually wonderful and as such, my career and life path will stand out amongst the crowd.”  So on top of the generation as a whole having the bold goal of a flowery career lawn, each individual GYPSY thinks that he or she is destined for something even better—

A shiny unicorn on top of the flowery lawn.  



So why is this delusional?  Because this is what all GYPSYs think, which defies the definition of special:
spe-cial| ‘speSHel |
adjective

better, greater, or otherwise different from what is usual.
According to this definition, most people are not special—otherwise “special” wouldn’t mean anything.

Even right now, the GYPSYs reading this are thinking, “Good point…but I actually amone of the few special ones”—and this is the problem.

A second GYPSY delusion comes into play once the GYPSY enters the job market.  While Lucy’s parents’ expectation was that many years of hard work would eventually lead to a great career, Lucy considers a great career an obvious given for someone as exceptional as she, and for her it’s just a matter of time and choosing which way to go.  Her pre-workforce expectations look something like this:


Unfortunately, the funny thing about the world is that it turns out to not be that easy of a place, and the weird thing about careers is that they’re actually quite hard.  Great careers take years of blood, sweat and tears to build—even the ones with no flowers or unicorns on them—and even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are rarely doing anything that great in their early or mid-20s.

But GYPSYs aren’t about to just accept that.

Paul Harvey, a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professor and GYPSY expert, has researched this, finding that Gen Y has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and a strong resistance toward accepting negative feedback,” and “an inflated view of oneself.”  He says that “a great source of frustration for people with a strong sense of entitlement is unmet expectations. They often feel entitled to a level of respect and rewards that aren’t in line with their actual ability and effort levels, and so they might not get the level of respect and rewards they are expecting.”

For those hiring members of Gen Y, Harvey suggests asking the interview question, “Do you feel you are generally superior to your coworkers/classmates/etc., and if so, why?”  He says that “if the candidate answers yes to the first part but struggles with the ‘why,’ there may be an entitlement issue. This is because entitlement perceptions are often based on an unfounded sense of superiority and deservingness. They’ve been led to believe, perhaps through overzealous self-esteem building exercises in their youth, that they are somehow special but often lack any real justification for this belief.”

And since the real world has the nerve to consider merit a factor, a few years out of college Lucy finds herself here:


Lucy’s extreme ambition, coupled with the arrogance that comes along with being a bit deluded about one’s own self-worth, has left her with huge expectations for even the early years out of college.  And her reality pales in comparison to those expectations, leaving her “reality – expectations” happy score coming out at a negative.
And it gets even worse.  On top of all this, GYPSYs have an extra problem that applies to their whole generation:

GYPSYs Are Taunted
Sure, some people from Lucy’s parents’ high school or college classes ended up more successful than her parents did.  And while they may have heard about some of it from time to time through the grapevine, for the most part they didn’t really know what was going on in too many other peoples’ careers.
Lucy, on the other hand, finds herself constantly taunted by a modern phenomenon: Facebook Image Crafting.
Social media creates a world for Lucy where A) what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s very out in the open, B) most people present an inflated version of their own existence, and C) the people who chime in the most about their careers are usually those whose careers (or relationships) are going the best, while struggling people tend not to broadcast their situation.  This leaves Lucy feeling, incorrectly, like everyone else is doing really well, only adding to her misery:



So that’s why Lucy is unhappy, or at the least, feeling a bit frustrated and inadequate.  In fact, she’s probably started off her career perfectly well, but to her, it feels very disappointing.


Here’s my advice for Lucy:
1) Stay wildly ambitious.  The current world is bubbling with opportunity for an ambitious person to find flowery, fulfilling success.  The specific direction may be unclear, but it’ll work itself out—just dive in somewhere.
2) Stop thinking that you’re special.  The fact is, right now, you’re not special.  You’re another completely inexperienced young person who doesn’t have all that much to offer yet.  You can become special by working really hard for a long time.
3) Ignore everyone else. Other people’s grass seeming greener is no new concept, but in today’s image crafting world, other people’s grass looks like a glorious meadow. The truth is that everyone else is just as indecisive, self-doubting, and frustrated as you are, and if you just do your thing, you’ll never have any reason to envy others.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天使投资唐 发表于 2014-5-14 02: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快乐微信公号:fengqingyang8964  作者为知名时评家。其网易、凤凰、新浪博客皆是千万级名博。新浪认证微博为:风青杨V



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摘自西班牙《世界报》
曾几何时,“落后就要挨打”的信条让我们对中华民族“千秋强国”魂牵梦绕,那时候我们追求的幸福是航天梦、科技梦、经济梦……然而,当这些梦想都一一实现之后,我们却并未感到预期中的幸福。因为经济增速的“牛市”带来的却是人民幸福指数的“熊市”:住房、医疗、教育的新“三座大山”让人无法喘息;贫富差距、权贵横行、信仰缺失让社会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社保缺位让民众面临生存危机……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中国的年轻人还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归属?难道仅仅是粗暴增长的GDP么?是什么偷走了中国年轻人的幸福?
物质
一位美国教授考察中国后感叹:中国年轻人活得太累,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组: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他们从小学到大学,忙着各种考试;毕业后忙着找工作和结婚;结婚后忙着生孩子养孩子;退休了还要给孩子看孩子...如此活着而已!中国的年轻人们的确活得不太像人,更像是台“机器”,一台谋生的“机器”,赚钱的“机器”。这一切就像是奴隶,而奴隶哪能奢谈幸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自己一进入社会就迅速沦落为社会的底层,现实并不像CCAV里说的那样美好,我们忍受着高昂的房价,吃着无处不在的垃圾食品,喝着不洁净的水,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纳着全球排名第二的税赋,所交养老金的70%被不用交养老金的公务员所尽情挥霍,用着比美国高的电价,开着比美国贵的车,烧着比美国贵的油,跑在世界上收费最多的高速公路上,而得到的却是低廉的工资。没日没夜的工作,别谈什么带薪休假旅游,那简直就是神话。
在“钱多就是硬道理”代替“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时候,男人们把在城市中获得房子作为幸福的标准,女人们把自己能嫁给一个有房子的人作为幸福;富人们把能用钱买到漂亮的女人作为幸福,穷人们则把能赚到适足的钱作为幸福,于是,所谓的情爱,所谓的道德,都在纸醉金迷中通通抛诸脑后。“金钱买不到幸福,但确实带来了一种更令人愉悦的痛苦形式”——喜剧演员斯派克•米利根这句著名的俏皮话,看上去就像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产主义”的简洁描述。
精神
几十年来,主流文化都在赞美青年,说青年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而独立自主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依赖父母。但是,在中国,人们购买首套住房的年龄是27岁。假定他们18岁上大学,22岁毕业,仅仅工作5年,他们当然不可能具有购买房屋的能力。自然这笔钱出自他们的父母。所以,他们自自然然上学要听父母的、选专业要听父母的、选什么职业要听父母的、甚至与谁结婚和生孩子之类的全必须听父母的。如果人生的大事,基本上都不能自己做主,谈何独立?
另一方面,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们在毕业的时候,就必须选择一个立刻可以挣大钱的职位,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他们为了挣钱而选择职业,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其次,在获得这样的岗位后,他们必须努力工作,拼命攒钱,而不敢有丝毫懈怠。多么悲惨的中国年轻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不会享受生活,也不知道要享受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生来就只知道,今生被房子压死了。
爱情
在高房价时代,还有所谓真正的爱情吗?有人说,现在人谈恋爱是越来越不浪漫了,而且功利心目的性非常明确。男人追女人不再是花前月下,而是去开房间,直奔主题。现在没有男人会耐心地去跟一个女人跑爱情长途,谈精神恋爱,不但速战速决而且决不浪费时间精力,甚至流行“快餐式”“闪电式”的。
而女人也变得一样现实起来,找男人首先关心的是“硬件配套设施”。所以,当房子变成结婚的必要条件时,年轻人还哪来真正的爱情。因为,当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每个人首先都会考虑对方父母买房的能力,这样的计算会让人们的结婚决策变得扭曲。这样一来,美好的爱情荡然无存,又何来真正的幸福可言?
而那些到了一定年龄,没有男、女朋友或者没结婚年轻人。只能是上对不起父母、组织,下对不起朋友和同事。不结婚就是“有问题”,在周围人的眼光就逼你自卑,那来快乐?结婚也很少有快乐。很多人把家庭弄成了男女一比高下的战场。为钱,为孩子教育、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吵得不可开交。丈夫若是没本事挣得高薪回家,太太定是整日吊着脸子,左右看不顺眼,不是逼着老公去“下海”弄钱以观后效,就是找茬生事以离婚相挟。
中国的年轻人生活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没有自由没有人权没有尊严没有人格,人被权利金钱符号化了,失去了丰满的血肉与灵魂,如今徒留下一幅空壳。穷人们整天担心自己减薪、失业、赚不到钱、买不到房、娶不到老婆,富人们则整天担心自己财富会缩水、公司会倒闭、老婆会出轨、小三会跑掉、情人是骗子,严重的安全感让他们越来越迷茫?以至于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谈不起恋爱、找不到真爱这些问题层层出现的时候,人们更加困惑幸福会不会就真的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了。




中国社科院与土豆网联合发布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
2013年12月16日

当80后、90后年轻一代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随之而来的压力也成为当下年轻人不能逃避的现实。面对着高高在上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物价、高额的教育及医疗费用等几座“大山”,年轻人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表达快乐,反而因为背负过多的生活压力,对于快乐产生了误解。随着这种误解的不断加深,年轻人与身边的TA之间的快乐鸿沟,也日渐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要务。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年轻人如何理解快乐?年轻人与他们最亲密的身边人,到底谁更快乐?年轻人如何与身边的人分享和表达快乐的?2013年12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与土豆网联合发布《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全面展现中国年轻人的快乐心态,对于快乐的理解、认知和表达方式等等,对于当下年轻人如何调整自我心态、营造快乐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研究通过随机抽样配对调查的方式,预先设计12个场景的调研问题,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南京等6座城市访谈了360组典型的中国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或者伴侣;同时,针对年轻人开展了在线调查,共有21万人参与,最终成功得到了1587个年轻人的完整回答。这也是中国首次由社会学界和互联网平台联合开展的以快乐为主题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年轻人社会心理研究。

年轻人与其身边的人对于快乐的理解落差巨大
报告显示,对年轻人快乐最重要的是“家庭和睦”(86.5%), 接近6成的年轻人认为在家中感到愉悦/放松和轻松/平静的情绪,同时,年轻人快乐是无法独立于家人的快乐而存在的,与家人的关系最能影响到年轻人的情绪,与身边最亲近的人交流、沟通,如情侣、家人等身边人,对于年轻人快乐指数的影响占有主导性地位。

在本次调查中,研究课题组以百分制评分为标准,由年轻人及身边人针对快乐指数等进行背对背的打分,结果显示,75%的年轻人对于家人的快乐认知,与家人实际的快乐程度存在落差。双方分数落差在10分以上的达到38.3%,最大落差值竟达到67分。随着城市环境的不同,落差度也有所区别,上海、广州和西安相对较高,其中广州落差指数高达90%。



年轻人的快乐小世界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年轻人与身边人对于快乐理解的反差?报告中给出了答案,年轻人的快乐多是来自于自我满足或他人“给予”。例如,努力奋斗改善生活条件,做好自己不让家人操心以及他人的陪伴/示爱都成为令年轻人快乐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年轻人期望通过奋斗和努力来改善家庭物质生活,使家人开心的方式,成为大部分年轻人寻找自我快乐的唯一选择,多数年轻人认为这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但是事实上,家人对此并不是非常在意。

数据显示,34%年轻人认为送礼物会让家人快乐,32%认为带家人旅行可以为家人带来快乐,21.6%认为努力奋斗改善生活条件可以使家人快乐,但是分别有66.8%、61.9%、76.1%的家人并不认为上述方式能够让他们感到快乐。这充分说明,家人获得快乐的方式并不是物质层面的。

那么,什么能让家人快乐呢?超过半数的年轻人的家人选择了“聊天、表达情感、一起吃饭、一起做喜欢的事”,而遗憾的是,多半年轻人却忽略了这些简单,却能令家人真正快乐的事情。

年轻人在不经意间忽视了自己家人
对于中国的年轻人而言,由于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忙碌的年轻人与家人相处、彼此交流、关怀的时间非常有限,本次调查显示,近一半年轻人每天与家人相处不足2个小时,每周交流不到一次的达到32.4%,而47.7%的年轻人都不能保证对于家人的持续性关怀。

在是否经常关爱家人的问题上,30%的年轻人表示没时间,而超过4成的年轻人认为关爱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不必刻意去表达,有超过2成的年轻人存在表达上的羞涩,7.1%的人认为太熟而不必要。



除事业原因以外,国人内敛的性格也成为家庭间情感表达不足的重要原因,觉得不用太刻意、觉得肉麻害羞、太熟没有必要成为年轻人表达情感的障碍心理。

要让自己和他人快乐其实很简单
《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不仅展现了目前年轻人与家人的快乐程度,挖掘出年轻人当下的生存现状和生活习惯;还通过对于父母、伴侣等访问,总结出能够让家人更快乐的事情,为年轻人与家人相处提供了指导。聊天、情感倾诉、一起做事、一起吃饭等方式成为最有效的手段。

快乐其实很简单,让家人获得快乐,自己也能从中汲取快乐的养分,年轻人只需和Ta聊天、告诉Ta关心和爱护,就能让身边的人感觉到快乐。

在“青春”品牌内涵的指引下,土豆始终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并通过实际行动予以大力支持。从一年一度的映像节,到“土豆映像计划”,为青年原创导演提供全面的一体化扶持服务,帮助年轻人圆梦;从直播街头篮球制霸赛、与芭莎合作时尚盛宴,到举办中国首个由年轻人自主评选的“青春的选择2013年度盛典”;土豆不仅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内容丰富着年轻的精神生活,更关注年轻人的社会行为、成长环境、心理需求等,并为他们带去更多的快乐。土豆总裁杨伟东表示,“通过这样一个研究报告,相信将有众多的年轻人了解到令家人、自己快乐的方式,将简单的快乐保持并传递下去。”

“每个人的时间都有价值,把时间给了你,就是把世界分给了你,爱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个人,直到最后都没有走”。《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便是让年轻人率先行动起来,给身边的人送去快乐。







土豆发中国人年轻人快乐报告,年轻人,来看看你快乐不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住房、医疗、教育新的“三座大山”让人无法喘息,社会压力加大,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自我意识加强,更加关注自己,在别人身上的注意力明显减弱。作为一名正值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似乎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只有这两个字——成功和拼搏!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忙着各种考试;毕业后忙着找工作和结婚;结婚后忙着生孩子养孩子,退休了还要给孩子看孩子……我们的快乐在哪呢?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快乐,我们似乎也无法正确理解身边人的快乐。例如:在外面回到家中,面对妻子与孩子,却不明白今天他们是否快乐;或者看到别人快乐,却无法理解别人快乐。如何正确的表达对别人的关注,让别人快乐,应该是现在我们很多年轻人很少拥有的能力。

这几天,看到一个《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让我沉思了很久。这个报告是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与土豆网联合发起了的,所以必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指出了现在年轻人身上映射出来的一些问题。在这份报告中,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75%这个数据。




在我们年轻人中,对于家人快乐的认知与家人实际的快乐程度存在落差的人群竟然占有75%。这个数据实在在惊人了,回头看看你的身边人,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了解他们吗?你快乐,他们也一样快乐吗?看到这个数据突然间有点自责,似乎我已经很久没有和爸妈、妻子一起好好聊聊天了,每天都在拼命的工作,忽视了自己的快乐,也忽视了家人的快乐。难道事业的成功真的是我想要的全部吗?




沉思以后,我得到的答案是家庭才是快乐的源泉!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快乐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和睦”以及“身体健康”;家庭才是年轻人的快乐源动力,家人间的关系与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快乐都息息相关。年轻人快乐是无法独立于家人的快乐而存在的,那么我们怎么可以不了解家人的快乐呢?他们想要的不是礼物、旅游等等复杂的东西,他们想要的仅仅只是得到关怀陪伴,得到一些关注而已!

现实中, 我们陪伴家人时间有限,交流、关怀都不够充分,与家人相处有隔阂,认为关爱是一种无需表达的情怀。如果我们和家人心有隔膜,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为家人带来了真正的快乐,也无法理解到底怎么做才真正能够让家人快乐。这时,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我爱你”就足够了。




年轻人为何误读快乐?
2013年12月26日    中国新闻周刊网

当下的年轻人不快乐:买不起房、结不起婚、事业常遇瓶颈、人际关系紧张……现实难题就摆在那里,绕不过去又孤立无援。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很多年轻人立志多赚钱,他们认为物质是让自己和家人快乐的源泉,但是家人会因此感到快乐吗?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与土豆网联合发布《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报告》显示,当80后、90后年轻一代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面对着高高在上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物价、高额的教育及医疗费用等几座“大山”,年轻人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表达快乐,反而因为背负过多的生活压力,对于快乐产生了误解。

  在年轻人看来,快乐更多来自四件事儿:努力奋斗改善家庭条件、别人陪我做喜欢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不让别人操心,以及别人告诉我他爱我……这是现下不少国人都有的思维意识:习惯被给予、将物质当做幸福快乐的基础。

  当然,追求物质不是一个错误,物质的充裕的确能够让人愉悦满足。但是当物质成为年轻人快乐的主要来源时,就有些问题了。

  显然,年轻人误读了快乐!

  当下的年轻人不快乐,有外部环境的原因,社会现实太残酷:买不起房、结不起婚、事业常遇瓶颈、人际关系紧张、父母未来的养老负担、子女的教育成本……这一代年轻人又刚好是独生子女,一系列现实难题就摆在那里,绕不过去、孤立无援,又前景迷茫,让人何谈快乐?

  刚刚毕业的90后,更是一出校门便遭遇人生第一“难”。2013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而2014年的情况更为严峻,据12582动感求职大学生就业监测报告提供的年度数据,明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超过700万;未来可能将进入一个“年年喊,年年难,年年难过年年过”的就业怪圈。

  是坚守北上广,还是回家乡发展,让很多学生难以抉择。留下来无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一想到薪水还没在手上捂热就转入房东账户里时,又难免感叹现实太过骨感。梦想就在前方,但是当下的生活却让你感觉总也摸不到它的边儿。

  社会舆论也在不断地强化人们的焦虑,每一次关于蜗居、蚁族、边缘人的报道,都能引起热烈的讨论。人们在看别人吐槽的同时,也会感怀自己的境况;即使是习惯“潜水”的人,这时也会忍不住出来吐槽一番。

  真的有必要把自己逼得那么紧么?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年轻人立志多赚钱,但是家人会因此感到快乐吗?


调查发现陪伴家人更能使其快乐,与物质条件没有丝毫关系。父母感到最快乐的事情是:做好自己的事儿不让父母操心,以及表达对父母的关心与爱。伴侣最能获得快乐的两件事是:一起聊天和一起做喜欢的事情。

  但是,年轻人却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工作。近一半年轻人每天与家人相处不足2个小时,每周交流不到一次的达到32.4%,近一半年轻人不能保证对于家人的持续性关怀。

  快乐其实很简单,让家人获得快乐,自己也能从中汲取快乐的养分。年轻人真的不必对自己太过苛刻,物质不是生活快乐的唯一指标;如果你努力追求物质是为了让家人快乐,那么不如抽出一点时间陪伴家人,或是打个电话聊聊天,因为那比物质更有效、更暖人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黄牟 发表于 2014-5-14 18: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牟 于 2014-5-14 19:01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路_TA不再来 发表于 2014-5-14 20: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上本无烦心事,皆是庸人自挠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网佳创业天使社区 ( 12036313号-2 )

GMT+8, 2024-11-21 18:51 , Processed in 0.4970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WEBPLU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