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r 发表于 2013-8-9 21:07:08

以加多宝和百雀羚为例 根治国产品牌歧视

         (来源:创业邦)在北京的路易·威登旗舰店,一个帆布包卖到近万元,但门口常有人排队等候,满载而归的顾客脸上似乎都挂着“物有所值”四个字。就在路易·威登所在的这间高档商场的本土品牌门店里,总能听见这样的质疑,“就这么点布,还是中国牌子,卖上千元,这不是抢钱吗?”对国产品牌的歧视,已经蔓延至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宁愿花高出其本土价格一倍甚至几倍的价格,热烈追捧诸如Coach、GAP、Levis这些外国的二线,甚至平民品牌;即使国产品牌设计再出色、服务再周到,也不愿意为国产品牌多掏银子。在国内的高档商场,几乎都把位置好的店面留给洋品牌,有些甚至不惜免收租金来挽留,为的是给自己撑门面。相反,中国品牌要想进驻这些大商场,不仅租金高、位置差,而且扣点费、装修费、活动费等一概不能少,销售额稍不达标就要遭受“缩减面积”、“换楼层”,甚至“撤柜”的命运。许多消费者大概不知道,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品牌70%的成本都花在了这样的渠道维护上。在一些宾馆、酒店,餐桌上的进口葡萄酒越来越多,国产红酒似乎总是在其阴影之下。在一些政府部门,对国产品牌歧视也显而易见。例如,政府公车采购中,几乎清一色都是合资或外资车⋯⋯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之时,为什么国产品牌只配卖个“白菜价”?文化的“硬伤”国产品牌屡遭歧视的一个原因是国产品牌缺少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就算我们引以为傲的某民族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并非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他们曾经为了在欧洲市场推出一款新产品,找了10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消费者进行市场测试,结果却令人尴尬。起初,10人中有7人看过产品演示后表示会购买,接着贴上品牌标识和标价,有人就问是哪里的品牌。其中5人表示如果是北欧的(读起来像北欧的)产品,这个价位会考虑购买,而当告诉他们是中国的品牌后,没有一个人愿意买单。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价格,一旦贴上“Made in China”,待遇竟有如此天壤之别?在问及不愿选择中国品牌的原因时,许多受访者表示,中国制造的产品缺少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任何一个强大的品牌背后必须要有原产国的文化烙印深刻在其中,否则在传播力上是非常薄弱的,也不容易受人信赖。比如法国红酒的背后是法兰西民族的浪漫情怀,意大利时装的背后是亚平宁半岛的优雅大气,德国汽车的背后是德意志民族的严谨和固执。一些为数不多的国产品牌案例也充分印证了文化基因对品牌的重要性。王老吉(现改名加多宝)从品牌名称(凉茶始祖王老吉)到包装设计(红罐包装暗合中国节庆文化)到价值主张(“怕上火”的中医诉求),都体现了深厚的中国元素。用加多宝前市场推广总监曲宗恺的话说,王老吉天生会走路,凭借对传统文化的嫁接运用,迅速抢占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智,并在国外利用中医和华人的影响力迅速打开了局面,2010年王老吉销量达2500万吨,超过可口可乐的全球销量。至于另外一个案例就是最近迅速走红的护肤品牌“百雀羚”。这个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品牌,之所以历经时代变迁,见证无数老字号的黯然退场仍屹立不倒,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做到了两点:一、传承;二、创新。2006年,宝洁公司护肤品牌SK—II被广东省质检局查出含有禁用成分氢氧化纳(俗称“烧碱”)和聚四氟乙烯(俗称“特福龙”,是一种致癌物质),这一事件曝光之后,中医“安全护肤”的理念迅速赢得市场,这使百雀羚迎来了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但百雀羚并未坐吃老本,而是从品牌形象到产品研发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2006年,开始筹建“草本工坊”;2008年,全面重塑“百雀羚”品牌形象,推出新一代“草本精萃”系列产品;2009年,成立汉方本草研究所,携国际巨星莫文蔚魅力参展并引爆上海美博会;2011年,开启“畅翔未来——百雀羚八十周年盛典”,并全面“触网”(天猫、卓越网、当当网、乐蜂网等);2013年,作为“国礼”随“第一夫人”出访,引发国民狂热追捧⋯⋯加多宝和百雀羚的经验说明,坚守传统不是墨守成规,还要拥抱“时尚”,与流行趋势和消费潮流接轨,只有嫁接了传统文化基因的品牌,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摘自:中国品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加多宝和百雀羚为例 根治国产品牌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