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佳创业天使社区

jasonr 发表于 2013-8-8 21: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英文原文最先见诸于《THIS》杂志,作者 Tyler Hellard。

当我平生第一次接触 TED,第一次观看 Ken Robinson 有关教育的演讲视频时,说实话,我深深被他论证鲜明的观点所折服;因为 Ken 说,学校在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这是我长久以来所赞同的观点,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的确破败不堪。我当时立刻意识到,我再也不想让自己的后代在这样一种有着巨大漏洞的空间学习成长。因此,我把 Ken 的演说视频分享到了 Facebook 上,希望他也能说服更多像我一样笃定不移的拥护者。不幸的是,那也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对 TED 产生信赖。

事实和故事一样糟糕,因为现实非常骨感。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对现存教育系统存在的缺陷、社会偏见和其他问题都心知肚明;然后,我们会发飙、恼火,但奇怪地是,发泄怒气的方式却永远仅限于网络,并且尽可能添油加醋描述这些问题,希望找到倾诉者。有些好友可能会对你的分享或观点点“赞”以表示认同,之后你又会觉得已经心满意足;这些社会问题在未来的你眼里再也不会存在。很多人可能会去谴责互联网,但这种行为其实并不鲜见。早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 Paul F. Lazarfeld 和 Robert K. Merton 就在研究在发现,当人们对某种特别的现象非常了解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认为自己已悄然改变了其他人(的看法)。Paul 和 Robert 将这种现象称作“麻醉负功能”(Narcotizing Dysfunction)。当我们将这种概括用在对教育体制的讨伐中时,人们就会理所当然地相信自己为教育体系的改革作了贡献,尽管这种“贡献”只是分享。



虽然 TED 从1984年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但直到2006年陆续上线16分钟的演讲视频时,它才真正一炮而红。2012年,TED 收录视频的浏览量超过了10亿次,这为它创造了有史以来最惊艳的里程碑。TED 的标语是:观点值得传播(Ideas Worth Spreading)。这个角度来说,它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不过,TED 的这种成功并不依赖于“麻醉负功效”,它的成名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身对人性的更好理解。TED 的组织者曾经说过,这项活动的目标是“为了让少数人的观点更好地契合现代人的关注点”;但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的缺陷却随着时间的逐渐流失而逐渐对外界产生“抗体”。讽刺的是,TED 18分钟的演说通常会为演讲者本身带来名利上的双收,而这也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最大丑陋之处。

TED 将观点打包起来,然后当作免费午餐赠送听众,或者让个人言论成为风靡一时的科学现象。人们真实的价值观正被捣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疯狂可笑、并取悦更多无知者的谈论。未来某天,如果有部分人无法区别现实与幻想,我也不会感到惊讶,因为这种疯狂的炒作将人们从现实中愈发拉远。

在社交网站盛行的真实世界里,观点就如散落的食物碎屑。在这里,你能辨别真正的价值观吗?意义又何在?事实上,正因为人们有了关于平等、科学和创造性的想法,这个世界才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TED 本身并未有错,一些观点也的确值得传播(尽管我会质疑 TED 到底是否可被评判为“知识值得传播”的最佳媒介——他们曾邀请过《饭、祷、爱》的作者 Elizabeth Gilbert 现场谈论过“天才”这一话题)。不过,观点是需要行动来辨别的。如果我们真的关心某些东西只需在 Facebook 等社交网站上点击“分享”或“赞”按钮——虽然是我们绵薄之力可以实现的——并非意味着你可以改变这个世界;Facebook 们并不是万能的。

我有两个儿子,我拼尽全力为他们提供质量优质的教育。然而,如果从一开始就认同 Ken 的观点(他认为我们教育后代的方式一直是漏洞百出的),那么我一定不只对他们(孩子们)有所亏欠,甚至还会对我自己感到懊恼,对 Ken 更是心生钦佩。

文章来源:Mediu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网佳创业天使社区 ( 12036313号-2 )

GMT+8, 2024-6-1 15:06 , Processed in 0.0183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WEBPLU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