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大猪肉生产商万洲国际WH Group的4不:IPO规模太大不好=53亿美元;IPO不是利益中人的提款机=IPO前重奖高管8+6+2亿股权;投行太多不好=30家;承销商不一定可以承包上市!万洲4月让高盛等30家承销商在香港IPO失利后, 8月5日将IPO:承销商减至2家=大摩和中银;筹资减至20.5亿美元招股书显示万洲上市后:持38%股权的PE鼎晖CDH一年内不出售,持42.6%的管理团队三年内不出售,持3.9%的高盛六个月内不出售。这是要挽回投资者的信心,让投资者不要过分担忧PE和高管马上退出。恐怕禁售期前一定会有很多投资者会逃跑?不知到阿里巴巴会否吸取万洲IPO失败的教训?阿里以为是世界小姐冠军?
传万洲国际公开招股超购50倍 8月5日挂牌
2014-07-29 http://finance.qq.com/a/20140729/074762.htm
卷土重来的万洲国际(00288-HK)已於今日中午截止公开发售,市场盛传初步已录得超额认购逾50倍。万洲将於8月5日挂牌,保荐人为中银国际,摩根士丹利。
万洲国际公司是一家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均排名第一的猪肉企业,拥有亚洲最大的动物蛋白公司-双汇发展,拥有美国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史密斯菲尔德,也拥有欧洲最大的肉制品企业(按销量计)Campofrio 37%的股权,在这些市场的猪肉消费量占2013 年世界猪肉总消费量的比例超过60%。
集资用途:
以发行价中位数HK$6.2 计算,集资净额约19.71 亿美元,用于偿还贷款 约100%
招股概要:
公开发售价: HK$6.20 总发行数股: 2,567,400,000 股
每手股数: 500 股 公开发售: 2,439,030,000 股
每手费用: HK$3,131.24 国际配售: 128,370,000 股
市值: HK$884.33 亿
保荐人: 中银国际、摩根士丹利
分配结果日: 8 月4 日
主要股东: 兴泰集团(占34.94%)
正式上市日: 8 月5 日
万洲国际重启IPO 规模减半担忧仍在
2014年 07月 28日 cn.wsj.com
继今年四月香港IPO首战失利后,中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万洲国际(WH Group)将再次进行IPO。该公司二次IPO的股价会否因为首次的失败而受到影响?其斥巨资收购的美国猪肉商Smithfield Food Inc.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视频中,《华尔街日报》香港分社社长Ken Brown对此进行了分析。
如果中国猪肉生产商万洲国际有限公司(WH Group Ltd., 简称:万洲国际)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周二如预期般进行,那么其将是该公司自去年收购Smithfield Foods Inc.以来最先变得顺利的事情之一。
自从万洲国际斥资47亿美元收购了Smithfield之后,该公司香港IPO首战失利,这就意味着在该公司努力进行整合之际,其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缓解自己的债务压力。后来,美国的猪肉价格上涨,进而削弱万洲国际收购Smithfield的重要理由:该公司可以把更加便宜的美国猪肉进口到中国来。该收购交易目前仍然是中资企业在美的最大一笔交易。
预计万洲国际当前的IPO交易将筹资20.5亿美元,较4月份宣告失败的那次IPO的目标规模53亿美元减少了一半多,而原因是该公司既削减了发行数量也下调了发行价格。
这一次,万洲国际还将承销商数量从上次的30家减至两家──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Ltd., 简称:中国银行)旗下投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BO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上次交易计划中承销商数量很多,引发混乱,导致与大投资者的沟通不畅。
所筹资金将用于帮助该公司偿还40亿美元债务中的一部分,为其提供更大的财务灵活性。但债务仍然存在。股份发行交易后,万洲国际的债务与股东权益比例将从3月底的243%降至107%,但仍被视为处于高位。
该公司称,将于2016年到期的大部分债务将在上市后偿还,而其他将于2018年到期的债务将用经营性现金收入和银行融资来偿还。
Alphalex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总经理Alex Au表示,除削减债务负担外,万洲国际公开上市后将获得更好的借款条件。但他表示,更担心万洲国际能否在美国和中国业务之间实现协同效应。Alphalex Capital Management旗下基金提出认购万洲国际此次香港IPO的股份。
万洲国际IPO交易的目的之一是将Smithfield的猪肉进口到中国,利用这家美国公司在质量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该公司1月份开始进口猪肉,并在万洲国际中国业务总部所在地河南省销售Smithfield的产品。
但是从猪肉市场的现状来看,增加进口并不划算。只有在中国猪肉价格超过美国猪肉价格的1.6倍时,万洲国际从美国进口新鲜猪肉才有利可图。
过去五年这不成问题,因为中国猪肉的均价是美国的1.9倍。但是一场疫病的爆发减少了美国猪肉的供应量,使得今年生猪期货价格上涨了44%。现在,中国每公斤活猪的价格比美国还要便宜几美分。在这一状况改变之前,万洲国际从美国进口猪肉将不具备合理性。
证券公司京华山一(Core Pacific-Yamaichi)的研究部负责人彭伟新(Castor Pang)说,生猪价格波动很大,将影响万洲国际整合Smithfield的协同效应。他不建议客户购买万洲国际股票。
现有股东不会借万洲国际IPO之机抛售该公司股票。招股说明书显示,万洲国际上市后,持有其38%股权的中国私募股权公司鼎晖投资(CDH Investments)一年内不会出售万洲国际股份。万洲国际管理团队持有该公司42.6%的股权,三年内不会出售股份。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持有万洲国际3.9%的股权,六个月内不得出售所持股份。
对一些投资者来说,最终将到来的股份出售仍是一大担忧。凯基证券(KGI Asia Ltd.)研究部主管邝民彬(Ben Kwong)说,私募股东出售万洲国际股份的可能性是一个威胁,将拖累其股价。邝民彬没有参与万洲国际IPO的计划。
万洲国际再招股 估值较国际同业低
2014-07-25 http://finance.qq.com/a/20140725/017265.htm
港股重现活力,恒指创近3年新高,市场气氛好转,并再度出现大型IPO活动,焦点之一是卷土重来的万洲国际(00288)。万洲国际是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及肉制品企业,旗下公司还包括双汇集团及美国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这两家公司更分别获《财富》杂志评选爲中国500强和美国500强公司,实力可见一斑。
万洲国际产品营销全球,市场份额在中国、美国和欧洲部分主要市场排名第一,有利产品议价能力,提升毛利率及收入。同时,这亦是万洲国际与香港上市猪肉股的最大差异,原因是香港上市的同业,她们的核心市场主力在内地,而万洲国际业务不限于中国,而且更可利用双汇集团和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在中美两地的优势,由双方技术和贸易人员组成的供应链整合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采购资源,利用巨大的采购量提高议价能力和降低成本,减少对中国市场的过份依赖,降低风险。
预测市盈率11.5倍
万洲国际是次卷土重来,不但降低了集资额,估值亦变得吸引;以招股价6.2元计算,相当于2014年预测市盈率11.5倍,估值较不少海外同业,如Hormel Foods、Itoham Foods 及NH Foods 等吸引,他们平均市盈率分别为 23倍、20倍及17倍。
万洲国际在招股书披露,截至2014年首季业绩,未经审核纯利爲4.0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25亿美元上升 2.256倍。期内,万洲国际的股东回报率 (ROE)为15%,表现与外国同业如Tyson Foods,以及日本上市公司Itoham Foods 及NH Foods的表现更佳。
再者,随着2014年首季度业绩向好,收购的协同效益将逐步展现,盈利能力逐步加强,加上公司承诺日后派息将不少于纯利30%,也增加了股份吸引力,进可攻、退可守,值得支持
万洲国际被绑架的上市路:鼎晖套现失算
2014年05月10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29日晚,位于香港西九龙的环球贸易广场76楼的万洲国际,一片寂静。这里,有人刚刚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万洲国际香港IPO中止,暂无重启时间
“其实,早在28日公司就在考虑中止IPO一事了,这两天他(万洲国际董事长万隆)心情很差,办公室没人敢说话。”一位接近万隆的人士在29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仅仅20多天前,这家全球最大的猪肉制品企业还在描绘一幅雄心勃勃的蓝图:拟在港发行股份36.55亿股,集资规模约292亿至411亿港元。如果成行,此举将成为自2010年以来香港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甚至还有希望创香港IPO之冠。
在更早之前,万洲国际就将总部搬到了这幢全港最高楼的豪华写字间里,为其IPO招兵买马。
如果按照最初的计划,4月30日,就应该是万洲国际挂牌的日期。原计划还包括在当天晚上,为挂牌举办一场庆祝酒会,届时,包括万洲国际的高层、近30家的承销商团队等将齐聚一堂,堪称香港投资界的一场盛宴。
然而,从4月10日路演起,到4月22日紧急宣布缩小融资规模,推迟上市日期,再到4月29日中止上市,心情如坐过山车一般降至谷底的除了万隆,还有鼎晖投资总裁焦树阁(又名焦震)。
中止IPO,对于万洲国际而言,将直面近75亿美元债务的巨大压力;对于鼎晖而言,则是与高额套现又一次擦肩而过。
从2006年携高盛入主双汇集团(现为万洲国际下属企业)起至今,鼎晖“潜伏”双汇已近十年。这期间,双汇从一家河南省漯河市当地的国企,改制壮大成“世界上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并正试图通过在港整体上市进一步国际化。这一切的改变,正式的起点应该就在2006年,甚至连赴港IPO也在那时埋下了伏笔。
成也鼎晖,败也鼎晖。毫无疑问,双汇是鼎晖持有时间最长的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PE鼎晖越来越迫切的考虑是,如何从这家优质企业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回报并全身而退。于是,从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到香港IPO,有万隆这位“屠夫”实业家的野心,也有鼎晖的极力推动。伴随双汇不断攀登一个个充满荣光的顶峰,资本所带来的陷阱也如期而至。
九年前的胜出者
种种迹象表明,2014年的这场IPO大戏,早在2006年时已经有了雏形。
2006年3月,双汇集团100%国有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转让,标价10亿人民币。这家已经是全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的改制消息一出,便引发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兴趣,JP摩根、美国国际集团、高盛、淡马锡、花旗等国际投行等慕名而来,甚至还有央企中粮。
同年5月,双汇方面宣布,由高盛与鼎晖组成的罗特克斯公司成为最终的受让方。
与这些大佬相比,彼时成立才三年的鼎晖无论在名气还是实力,都处于劣势,甚至直到最后结果出来,市场才知道原来鼎晖也参与了这次竞购。其为何能够与高盛联手并最终胜出呢?
据2006年时双汇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介绍,在3月底挂牌结束后,共收到两家意向受让方的报名资料,分别是以高盛集团和鼎晖中国成长基金Ⅱ为实际控制人的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和以香港新世界发展(9.54, 0.30, 3.25%, 实时行情)有限公司及CCMP亚洲投资基金为实际控制人的双汇食品国际(毛里求斯)有限公司。
而评审打分主要以价格和其它方案为主。在这种情况下,高盛和鼎晖的20亿元报价“已经是最高了”。而摩根当时的报价为18亿元人民币。
据悉,其它方案主要为对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承诺和计划。这一方面的比拼细节,在当时无从知晓。但九年过去,回溯双汇变身万洲国际的历程,我们应该可以窥出其中端倪。
鼎晖投资成立于2002年5月,其前身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直接投资部。而作为原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直接投资部副总经理,焦树阁也成为了鼎晖投资的创始人之一,并直接负责2006年的双汇收购案。
在当时,面对众多国际大投行,鼎晖的优势在于对中国企业和政商环境的熟稔。此前的一种说法是,除了价格,鼎晖和高盛还向当时以万隆为代表的双汇高管团队承诺,收购之后除了履行单纯的财务投资义务外,还会支持管理层MBO的尽快开展,并提供更为稳妥有效的方案。这一说法目前已经得到了接近万洲国际和鼎晖人士的证实。
双汇对于MBO的努力,早在2003年前后便悄然开始。2003年6月13日,双汇集团与海宇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书》,将其持有的8559.25万股(占总股本25%),以每股4.7元的价格转让给海宇投资,后者成为双汇发展的第二大股东。
从海宇成立并收购双汇股权开始,有关“海宇是否是双汇高管MBO平台”的质疑就相伴而生。几年后,漯河市当地一位政府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了这一猜测。
“其实,我们当时选择‘卖掉’双汇,也有一个考虑,就是希望通过改制,引入国际投行,在未来能按照国际上的激励机制,给管理层一定的激励,让管理层在企业中拥有真正的发言权。”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高盛鼎晖入主后,双汇的MBO步伐加快并一度更加的隐秘化。2009年12月14日,双汇发布了一则迟来的股权变动公告。公告称,2007年10月,高盛和鼎晖将双方共同控制的罗特克斯(直接控股双汇集团和双汇发展)重组为双汇国际(Shuanghui International)。
在2007年6月接手上述国有产权之后,鼎晖和高盛便开始与双汇集团的关联企业(双汇体系中的未上市部分)接触,意图从外资股东手中,收购这些关联企业的股权。
正是在那时,由双汇300多名员工组建的离岸公司兴泰集团(Rise Grand)开始介入,并成为收购的主角——与高盛和鼎晖联手收购关联公司的外方股权。在兴泰持股的双汇员工共有300余人,包括双汇集团及上述关联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生产骨干、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
当时高盛、鼎晖和兴泰将其收购的关联公司股权,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注入了双汇国际。由此,兴泰成为双汇国际的第二大股东,持股31.82%。
此次IPO前夕,双汇国际改名为万洲国际。在万洲国际最新公布的股东架构中,截至2013年12月31日,雄域公司(兴泰集团全资拥有)以27.205%的股比占据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万隆则拥有兴泰集团14.47%的实益权益。
IPO之路两度搁浅
对于财务投资者的高盛和鼎晖而言,在20亿元人民币收购双汇后,首要考虑的便是如何获利退出的问题。
在当时,摆在高盛与鼎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倒手卖掉。但这条路在他们入主前就被堵住。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挂牌时,为了保证自己和团队的控制力,除了不卖给同行的要求外,万隆和当地政府甚至还在合同主条款中附加了一句:即使意向方未来转让,也决不能转让给同行。
这一条条款,让很多投行感到了头疼。据一位参与转让的当地政府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在初步敲定接盘方后,漯河市政府旋即与高盛和鼎晖就合同细节展开了谈判,其中最大的分歧就是,高盛希望修改上述对“转让给同行”的限制。
毕竟,对于高盛、鼎晖来说,长期持有双汇并不现实,如果能够将双汇转手卖给史密斯菲尔德、泰森这样的国际巨头,显然是最佳的获利方式。
“我们当时就很坚决地告诉他们,操作细节是可以调整,但是合同主条款却不能动,这是我们很重要的限制。”该名官员称。在他看来,正因为有了对于投行退出的限制,所以,双汇没有“卖”出更高的价格也顺理成章。
然后,就只剩第二条路:境外IPO。彼时,双汇集团已经拥有了一家A股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SZ),要想获得更高额回报并全身而退,只能以境外IPO方式进行。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双汇还有一个大小双汇的概念。2009年时,时任双汇发展董事长的张俊杰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大双汇”实质上是一个“包括上游屠宰到下游包装、印刷的多家实体公司、多种所有制产权组成的联合体”。
“实际上,在高盛、鼎晖收购之前,双汇集团共有64个实体公司,其中国有独资4家,国资控股9家,国资参股的有20多家。”2007年6月,漯河市国资委[微博]转让给高盛和鼎晖的,只是其中的“国有独资公司及其对外投资部分”,也即狭义的“双汇集团”。
截止到2005年底,“大双汇”所属法人公司净资产总计35.95亿元,其中国有产权部分为5.71亿元,仅占“大双汇”净资产总额的 15.9%。而2009年,据漯河市政府信息,“大双汇”的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而上市公司双汇发展,2009年1至9月的销售收入,仅为207亿。
通过境外公司,收购双汇的“未上市资产”,进而实现双汇在境外的整体上市,这无疑是一条对高盛、鼎晖和双汇管理层都最为有利的“双汇资产整合路线”。而注册于香港的罗特克斯和随后的双汇国际都暗示着双汇的红筹上市模式早已成型。
“当时的计划就是,在鼎晖入主后三年左右境外上市。”前述接近万洲国际和鼎晖的人士透露。也就是说,最初的IPO时间表为2009年-2010年。
不过,这一计划首先在2010年触礁。2010年3月3日,公众股东否决了双汇发展201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唯一议案——《关于香港华懋集团有限公司等少数股东转让股权的议案》。《议案》称,将把双汇旗下包括“漯河华懋双汇化工包装有限公司”在内的10家合资公司的少数股东的股权,转让给由鼎晖、高盛和双汇管理层等共同控制的境外公司罗特克斯。
如果这次转让能成功进行, “大双汇”的资产整合,也将往前迈进一大步。如此一来,以境外公司“双汇国际”作为大双汇整体境外上市的平台,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但对双汇发展的境内股东而言,将双汇的“未上市资产”注入双汇发展,实现双汇在境内的整体上市,才是其核心利益所在。于是,公众股东“用脚投票”,打断了双汇境外上市的步伐。也正是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2010年年底,双汇“被迫”先行完成了A股整体上市工作。
此次万洲国际失利香港IPO,被指有轻视市场和投资者的原因。如今回想来,这种轻视的态度在4年前已经展露了出来,双汇与鼎晖在当时便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那次重组中,管理层也正式走到了前台。根据公告,兴泰集团通过其全资公司雄域公司(Heroic Zone Investments Limited)持有双汇国际30.23%的股份,为双汇国际的最大单一股东。而其关联公司运昌,则持有双汇国际6%的股权。
而双汇国际则实际持有双汇发展51.45%股权。
此后,谁也没有料到的是,2011年3月,双汇爆发“瘦肉精”事件,当年双汇发展实现营业利润69,973 万元,同比下降60.85%,境外IPO再次搁浅。
套现者的精算与失算
相比于鼎晖,高盛一开始就已经急不可耐。
在最初的罗特克斯架构中,高盛和鼎晖分别持股51%和49%。然而,2007年10月,在双汇集团股权完成过户仅仅三个月后,高盛便向鼎晖转让了罗特克斯5%的股权。由此,鼎晖在合资公司罗特克斯中的股份一举上升为54%,而高盛则减少至46%。
从这一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鼎晖在此前和此后双汇的发展道路中所发挥的影响力远远高于高盛。
此后,管理层团队及其他投资者的进入,也给了鼎晖和高盛一种套现的路径。从2006年开始,双汇国际在整合大双汇资产的同时,不断增资扩股,除了引入兴泰集团外,还有新天域、淡马锡、郭鹤年旗下的郭氏集团等。
在万洲国际发行IPO之前,鼎晖共持有38.06%的股份,淡马锡通过两家公司持有3.16%的股份,高盛则下降至3.86%的股份。而管理层及员工持股约为42.61%。
2012年,伴随“瘦肉精”影响的淡去,双汇业绩回暖。当年双汇发展实现主营收入397亿,同比增长10.8%;净利润28.9亿元,同比增长116%。对于已经“潜伏”了6年的鼎晖高盛来说,赴港IPO迫在眉睫。
但因为万洲国际的主要资产已经在国内A股实现了整体上市,其要想在香港以红筹模式上市,必须要收购新的资产。于是,2013年5月29日,当时的双汇国际宣布,以每股34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已发行的所有股票,另承担其24亿美元的债务,总额71亿美元,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收购金额的最高纪录。
此次收购完成后,焦虑的套现者队伍中,除了鼎晖高盛新天域等外,增加了万洲国际自身。
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13年底,集团未偿还的债务为74.32亿美元,占总资产的52.5%。债务与股东权益比为236.8%。主要是因为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包括40亿美元的银团贷款),以及9亿美元的债券和整合史密斯菲尔德的债务所导致。
在74.32亿美元的债务中,年内到期的7.6亿美元,第二年到期的为3.06亿美元,第三年至第五年到期的为49.5亿美元,超过五年的为14.16亿美元。
对于万洲国际而言,偿还这些巨额债务贷款最快速和最现实的途径便是上市融资。为了IPO而收购,为了收购而IPO,如同鸡生蛋与蛋生鸡的纠结,让万洲国际以4个月的时间火速考察和收购了这家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并在收购完成后立即推出了IPO计划。
一种说法是,鼎晖等投行为此次收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是为加速上市,另一方面也是为上市讲一个好的故事,拿一个高的估值。不过,了解万隆的人都会知道,这次收购毋宁说更是万隆完成自己产业和人生梦想的决定。“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是他人生很重要的目标。上市肯定需要收购,但收购更应该量力而行。”
尽管市况不佳众所周知,4月10日,万洲国际还是开启了赴港IPO路演,拟发售36.55亿股,每股定价区间介乎8到11.25港元之间,集资292亿至411亿港币。按照当时计划,这或成为全球食品及饮料行业第二大IPO,仅次于2001年卡夫食品的87亿美元(约合674港元)集资规模。
一开始,信心满满的万洲国际甚至主动拒绝了基石投资者的参与,但不久,这场IPO便遭遇到了市场的冷遇,随后,万洲国际以港股市场不佳为由缩减融资规模,并最终折戟。
一位担任联席保荐人的投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即使后来缩减规模,万洲国际的认购额依然不足,因此最终选择中止IPO。在他看来,除了市场不佳以及生猪行业形势走低等大环境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有包括鼎晖等原股东的抛售计划。
持股9年的鼎晖等一开始便表现出了强烈的抛售之心。万洲国际在投资者推介会上透露,集团此次发售的股份中,80%为新股,其余20% 为目前股东所持有的旧股。其中,鼎晖将出售的股份超过4.5亿股,高盛出售的股份约为4920.80万股,新天域将出售的股份数约为3048万股。以招股价中间价9.63港元计算,鼎晖通过发行IPO套现约43亿港元。
“万洲国际的定价本来就不低,鼎晖所持股数又非常大,大家担心的是其一旦抛售砸盘, 股价会下跌。”他说。正因如此,万洲国际在4月22日除了紧急修改发行规模,同时还宣布IPO不卖老股。
但此时,鼎晖的抛盘之心已经路人皆知。
另一个不看好原因还有此前的股权激励。
招股书披露,自去年完成收购后,2013年的10月23日,董事长兼行政总裁万隆获得了5.73亿普通股奖励,约占当时已发行股本的4.9%。而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裁杨挚君获得了2.46亿股,当时约占2.1%。
二人获得的总计8.19亿股股票,占全球发售完成后已发行股本约5.6%,当时该批股份估值约46.57 亿港元,若以最初招股价的中间价9.63港元计,则高达78.87亿港元。
“因为收购成功就一次性给予如此高的奖励,令人费解。还不如说是高管在此前几十年为双汇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做的奖励,相比更容易让人接受。而投资者更质疑的是,这部分股权没有锁定期。”前述投行人士说。
当然,万洲国际IPO的失利,还有发行策略的混乱,29个投行缺乏协同效应;一开始定价过高吓跑了投资者,失去了路演初期的动能,于是再而衰三而竭。
何时重启IPO?这成了现在各方纠结的难题。对于鼎晖而言,过去九年与万洲国际合作亲密无间,在互惠互利中共同壮大。但如今,棋至中局,各方野心彰显无遗。“他们要走,谁也管不住。”
万洲国际:错把香港股市当A股市场提款机
2014年05月05日 新京报
万洲国际错把香港股市当成了国内的A股市场。因为A股市场常常是发行人及利益中人的提款机,而万洲国际在香港的发股,似乎也把香港市场当成提款机了。
最近,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在香港股市的发行受到市场各方的极大关注。该公司拟以每股8港元至11.25港元的发行价格,发行36.55亿股股份,最高募资411亿港元。这不仅是近3年港股集资金额最大的IPO,也是近年食品行业第二大IPO。
不过,万洲国际的发行并没有成功。4月29日,该公司发布公告,中止了万洲国际的IPO进程,未来何时再启IPO尚没有时间表。
这一结果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很明显的一点是,万洲国际错把香港股市当成了国内的A股市场。因为A股市场常常是发行人及利益中人的提款机,而万洲国际在香港的发股,似乎也把香港市场当成提款机了。至少有三大因素可以证明这一点。
首先是把香港股市当成了公司大股东的提款机。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公司IPO之前,突击重奖公司两位高管8.187亿股股权。在去年10月该公司完成对世界最大猪肉生产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的收购后,公司对该收购案的“有功之臣”——公司董事长兼CEO的万隆(亦是公司实际控制人)重奖5.731亿股股权,对负责该公司投资、并购与融资事务的执行董事杨挚君先生重奖2.456亿股股权。
本来就万洲国际对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的收购案来说,这是一起正常的交易行为,CEO与执行董事帮助公司完成收购事宜,这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该收购案整体溢价水平达到30%以上,公司方面也难说占到了什么便宜。并且基于目前国内猪肉价格的低迷来看,该收购案福祸难料。所以,针对这起收购案就重奖两位高管尤其是公司实际控制人万隆巨额股权,这种做法难言正常。公司方面无须为此巨额重奖承担任何成本,最终是由股市投资者来买单,这在A股市场司空见惯,但在香港股市显然是行不通的。
其次是把香港股市当成了公司PE的提款机。目前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存在老股转让现象,即在发行人发售新股的同时,还可以将大量的老股通过IPO环节来予以转让,达到让老股提前套现的目的。这种做法显然也被万洲国际搬到了香港股市。根据万洲国际原来的招股说明书,在万洲国际原计划发行的36.55亿股股份中,其中的80%为新股,余下为旧股,即拟发行29.24亿股新股以及7.31亿股旧股。而在这拟出售7.31亿股旧股中,售股股东包括高盛子公司、新加坡淡马锡、中国私募股权公司鼎晖投资和新天域资本。
当然,万洲国际也是把香港股市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该公司之所以推出巨额的IPO计划,其募集资金就是用来还债的。
无奈上天不遂人愿。一方面是国内的猪肉价格低迷,二是美国“猪瘟”的蔓延,三是香港市场的投资者包括国际投资者远较A股市场投资者成熟,以及香港股市近期出现较大波动等原因,最终导致了投资者对万洲国际发售股份的认购不足。尽管该公司在4月25日将公司的发行规模缩至原计划的三分之一,但最终不改该公司IPO失败的命运。香港股市终究不是A股市场,万洲国际的教训值得深思,尤其是A股市场的管理层。
万洲国际香港IPO戛然而止 认购额不足承销商不愿承包
2014年04月30日 证券日报
万洲国际香港IPO并没有因为公司缩减发行规模而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而这则曾被堪称食品饮料行业内第二大宗IPO,最终没能如企业所愿,让市场投票将其阻挡在资本市场的大门外。
昨日晚间9点左右,万洲国际正式对外承认此次IPO全球发售将不予进行。
万洲国际在公告中将放弃IPO的原因归咎于近期市场状况较差,出现大幅波动,公司经咨询联席保荐人后,决定现时不进行全球发售。
万洲国际表示,感谢投资者对它的兴趣,以及在全球发售期间给予的支持和“积极回应”。接下来,有关国际发售的国际承销协议将不再订立,并将发售股份的申请股款不计利息悉数退还。
值得一提的是,万洲国际此次IPO一波三折,4月10日,公司开启赴港IPO路演之时,万洲国际发行股份36.55亿股,集资规模缩约292亿至411亿港元,上市时间为4月30日。后来又降低发行规模,决定以减少三分之二的规模完成上市,募集资金缩减为13.4亿至18.8亿美元(约合103.8亿至145.7亿港元),保持原定的发行价每股8至11.25港元不变。
虽然万洲国际将中止IPO的原因是市场波动大所致,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其原因主要是认购额不足,承销商不愿意承包所致。
事实上,在万洲国际正式发布中止公告之前,市场上已经传出其放弃IPO的言论,理由则是认购不足额。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昨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万洲国际在晚上9点左右才发公告称中止IPO,其应该看到了今天(定于29日定价)认购意向数据不好,而承销商又不打算承担包销的业务,最终形成的决定。
在沈萌看来,万洲国际此次IPO的方向本来就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万洲国际短期内由于没有新的发行窗口,公司可以踏实集中精力应对国内猪肉价格下跌和美国猪病毒等实质问题,待下一个发行窗口到来前,着重提高自身经营业绩,或许会得到更高的市场评价。”沈萌如此表示。
万洲国际在香港失算了
2014年04月28日 上海证券报
“市场归市场”,关键在哪里?就在于决定市场博弈和利益分配的终究应该是市场正常的供需关系,而非行政权力不依不饶、不舍不弃的越俎代庖。
尽管香港也并不是没有让人不省心的上市公司,且香港市场究竟是注册制还是审核制,历来也有不同理解和诠释。但照港交所总裁李小加的说法,注册制就是把市场归还市场,让市场正常供需关系决定市场博弈与利益分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管理念和市场原则,“让市场正常供需关系决定市场博弈和利益分配”在香港已深入人心,而且已贯穿于每个股票发行上市的全过程。近日在万洲国际IPO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或多少可让我们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万洲国际前身亦即沪深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的母公司双汇国际。公司的改名,看起来是有其良苦用心的,说好听点是为全球上市铺路。孰料,万洲国际的全球IPO首选香港,一开始就被众多香港媒体在报道时加上了“万洲国际即原双汇国际”的标注。这使得原想借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题材引发万洲国际与双汇发展间国际大协作之种种联想的设计效果不但被大打折扣,反而引发人们对其改名上市目的与时机等诸多蹊跷之处穷追不舍。这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万洲国际香港IPO首秀的出师不利,正是由此而起。
据万洲国际4月14日公开表示,拟于15日在港公开招股的全球发售计划初步包括36.5498亿股,每股售价介于8.00港元至11.25港元,融资292亿港元至411亿港元。据称,此举若如愿完成,将成为自2010年以来香港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甚至还有希望创香港IPO之冠。
万洲国际如此巨大的募资手笔,背后是其为偿还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所背负的70亿美元债务而产生的资金需求。然而,这起国际大收购的前景在真正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投资者的眼里却并不被看好。这不仅是因为国内猪肉价格下跌与同期美国猪肉曝出安全问题,令万洲国际原来寄予厚望的收购协同效应已大大减退,更为重要的是,重债压身不免对公司自身未来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风险。然而,万洲国际却还以奖励收购功臣的名义授予两名高管总计8.187亿股股票。即使按此次招股价的中间价9.63港元计算,其市值也将达约79亿港元。这不能不令许多潜在投资者心怀芥蒂。这种上市之前临门一脚的超常规奖励,在他们看来显然是很不合情理的。此外,万洲国际原先计划发售的股份中80%为新股,20%为旧股,后者为7.31亿股。若市场反应理想,包括高盛、淡马锡以及中国私募股权公司鼎晖投资和新天域资本在内的现有股东还可额外再出售7.31亿股旧股。PE套现的动机未免太过急迫,这也是令投资者信心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此前的信息披露,万洲国际此次IPO的市场反映似很不俗,国际配售部分获得2倍超额认购,同时还吸引了包括社保基金、友邦、中国人寿及索罗斯基金等的加盟。但在4月22日万洲国际即将公布其认购结果及定价时,公司却突然宣布推迟。原来,万洲国际虽然动用了创纪录的28家承销商,且在没有引入基础投资者的情况下,给承销队伍施加了很大压力,但据其中一名承销商说:“大家交不到作业就随便弄点东西糊弄事儿”,可见国际配售超额认购只是一种假象而已。由于预期中的订单最终并没有如期到位,导致万洲国际最终只能缩减集资额以确保顺利上市。据万洲国际最新发布的消息,全球发行条款修改后,万洲国际的股东将不再出售旧股,且发售新股部分将削减超过56%至12.675亿股,这意味着募集资金额将由原来的292.4亿至411.2亿港元,大减至101.4亿至148.2亿港元。用《华尔街日报》一篇评论的话来说,犹如从复活节的火腿一落千丈成为脏兮兮的排骨。
你可以糊弄市场,但最终被糊弄的还是你自己。在香港,正常的市场供需关系就是这样决定着IPO的市场博弈和利益分配的。这里,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行政干预,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甚至连什么样的明示或暗示性的表示都一点也没有,一个雄心勃勃狮子大开口的IPO就这样不动声色地被市场消解了。
香港对IPO并非不审核,只不过他们所审核主要是拟上市公司是否符合香港的上市规则。香港市场监管者所关心的,不是与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定位相关的发行定价之类的市场问题,而是公众利益。所以,尽管港交所非常希望阿里巴巴去港上市,但出于维护公众利益的考虑,却宁愿眼睁睁地看着它改赴美国上市,也不在“同股同权”原则上退让一步。同理,香港证监会代表投资者将欺诈上市的洪良国际诉诸法庭,最终以司法判令回购的形式令欺诈上市者将欺诈所得全部赔偿给投资者,有失职守的保荐机构也被停止保荐资格,并受到相应制裁。
把IPO实质性审核和价值判断归还给市场,让投资者真正能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基于自身利益自主表达按质论价的意志,不仅是对投资者权益切实有效的维护,也是为了让投资者在经风雨见世面的实践过程中尽快成长起来。而这,也正是市场能让正常供需关系决定市场博弈和利益分配的必由之路。
万洲国际蹊跷IPO背后:上市时机和目的遭质疑
2014年04月25日 证券日报
在业内人士看来,万洲国际在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完成“蛇吞象”后,面临巨额债务问题,而上市融资是其一条出路,不过,更名、人员、上市时间、上市目的等均成为其不能拿到预期融资额的因素
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香港IPO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原定于4月30日在香港挂牌交易的万洲国际被指将大幅缩减融资规模,同时,上市时间也将延后。对于万洲国际此次IPO,在业内人士看来,是一次蹊跷的上市之旅。
推迟IPO融资额或降低
4月23日,万洲国际发布招股说明书最新公告,称公司将缩减全球发售的规模,公司IPO时间将延后。
而据了解,万洲国际曾在4月14日公开表示,公司于15日在港公开招股,此次全球发售初步包括36.5498亿股,发售价介于每股8.00港元至11.25港元,融资292亿港元至411亿港元。另外,此次发售中,80%为新股,20%原定为目前股东所持有的旧股,后者数量约有7.3亿股股份。
有消息称,万洲国际方面表示,公司已完成国际路演,但是因为需求欠佳,将修改全球发售条款,故延后IPO。
据记者了解,此次万洲国际调整后的新股发行数目拟为12.99亿股,相当于全球发售完成后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的10%,调整后的发行将不会包括任何旧股。而发行价不变,仍为每股8港元至11.25港元(1.03美元-1.45美元),IPO规模从原定的53亿美元降至最多18.8亿美元。万洲国际IPO计划将于4月29日定价,5月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而按照其之前的招股说明书,此次调整发行新股数量,万洲国际将减少最多65%的融资额,集资范围下调至101.4港元至148.2亿港元。
根据万洲国际最初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其拟将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总数中的约40亿美元用于偿还贷款,余下的款项用作营运资金及其它一般公司用途。而此次缩水发行之后,万洲国际因收购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而产生的债务如何偿还,就成了新的问题。
对于此次万洲国际修改招股书一事,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万洲国际在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一年后就急于上市,而且是在国内猪肉价格下降、美国爆出猪肉质量问题的环境下选择上市,其上市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急于上市背后面临巨额债务
说到万洲国际的上市,这里不得不提史密斯菲尔德,这家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
2013年9月份,万洲国际与史密斯菲尔德达成最终并购协议。万洲国际支付7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资金包括对史密斯菲尔德的47亿美元现金收购,及承担其24亿美元债务。而这次收购堪称史上在美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案。
在收购完成后,万洲国际制定了未来业务增长战略,包括增加从美国到亚洲的猪肉出口,建立新的全球贸易运营平台,以及探索与史密斯菲尔德共同在中国市场开发高端产品的合作机会。
在去年万洲国际(当时的双汇国际)收购完成史密斯菲尔德后,万洲国际相关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上市时间给予了两年内上市的说法。然而,在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万洲国际选择了IPO。
万洲国际急于IPO的背后,也显现出了其对资金需求的迫切性。
事实上,在此次万洲国际的招股说明书上就募集资金的使用方面,也提到主要是拟将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总数中的约40亿美元用于偿还贷款,余下的款项用作营运资金及其它一般公司用途。
而选择此时上市,在沈萌看来,不占据天时地利:国内猪肉价格低迷,而美国爆出猪肉质量问题,“作为中国内资企业,以前还往往有香港大的机构、富豪或者国有企业做基石投资者,但是目前香港投资者对内地投资热情并不高,因此他们参与这种基石投资者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沈萌对记者表示,万洲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后一年左右时间就上市,对于史密斯菲尔德这种体量的资产而言过于短促,虽说前面有光明乳业的新莱特和大连万达的AMC都在被收购后一两年内成功IPO,但不足以成为万洲国际的先例,因为作为万洲国际收购后主要资产的史密斯菲尔德在北美和欧洲的业绩并未有亮眼表现。
万洲国际蹊跷的IPO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万洲国际选择香港IPO,在业内人士看来,有多处蹊跷的地方。除了上述提到的上市时间之外,对于此次上市前改名、上市目的、人员问题和上市时机等,也都存有蹊跷之处。
提到更名,在今年1月份,双汇国际其将名字更名为万洲国际,对于更名一事,当时被业内认为或为上市在铺路。如今看来,彼时的改名成为今天IPO的一个不利因素。
沈萌表示,作为一家拟上市企业,知名度是吸引投资者关注的关键点之一,双汇国际改名万洲国际,虽说有避免品牌雷同的嫌疑,但双汇国际是双汇发展的绝对控股母公司,因此双汇国际保留原名问题并不是非常严重,现在改名之后,众多媒体在报道该公司时都不得不标注万洲国际即原双汇国际,结果对当时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且引发和双汇发展间协作的种种联想在IPO时统统打了折扣。
而对于此次万洲国际提出的上市目的,在多位分析师看来,也是导致其IPO定价没有按期执行的一个因素之一。
沈萌称,此次万洲国际IPO融资目的官方表示是为了偿还收购的短期债务,但若为偿还短期债务,像史密斯菲尔德这种重资产企业有很多其它融资手段可供使用,且IPO文件中像鼎晖和新天域等PE股东会出售大量旧股,难免会让市场认为此次IPO的实际目的是原股东套现离场。
提到人员问题,一是获得超常股份奖励的万隆和杨挚君,二是参与IPO的28家承销商投行。
沈萌称,对于第一点,收购完成不代表收购成功,因为前者只是表示法律手续结束,后者则需要长时间经营业绩的检验。因此超常规奖励也让投资者产生怀疑,是否有尚未公开的隐情,以及这些隐情是否会影响到IPO以后经营的稳定性。对于第二点,28家承销商创历史之最,但此次IPO的规模却并非史上最大,虽说众多承销商参与可以规避IPO控制权从发行人旁落少数大投行,可在投资者群体相对固定的条件下,不同投行难免会在相同投资者身上撞车,增加投资者厌恶感、降低投资者对IPO的信心。
“中国经济疲软,国内猪肉价格下跌,同期美国猪肉爆出安全问题,因此当时宣称的收购协同效应已不明显。再加上阿里巴巴和京东等高科技股都跃跃欲试IPO,势必会牵动大型投资者的注意力,导致大型投资者对万洲国际IPO的兴趣降低。”沈萌如此评价万洲国际IPO对于时机的把握。
而对于万洲国际上市的相关问题,万洲国际相关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切问题不予回应。
万洲国际IPO或延期 巨额奖励恐拖累上市
2014年04月24日 京华时报
原定于4月30日在香港挂牌交易的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却被指将大幅缩减融资规模,同时上市时间也将延后。万洲国际方面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予评论,但是有专家认为,万洲国际IPO是在错误的时间用错误的人做了错误的事情。
>>事件
万洲国际融资或缩水
4月14日,万洲国际公开表示,公司于15日在港公开招股,此次全球发售初步包括36.5498亿股,发售价介于每股8.00港元至11.25港元,融资292亿港元至411亿港元。有信息显示,这将是食品及饮料行业第二大宗IPO,仅次于2001年卡夫食品87亿美元。有报道称,此次发售中,80%为新股,20%原定为目前股东所持有的旧股,后者数量约有7.3亿股股份。
然而,近日有消息称万洲国际内部人士确认,公司已完成国际路演,但是因为需求欠佳,将修改全球发售条款,原定于4月22日的定价日要推迟,发售结果及上市日期也将顺延至5月上中旬。
据称,万洲国际调整后的新股发行方案,原始股东取消出售20%旧股,而这将使万洲国际集资规模由原本发行股数占扩大股本的25%降至10%。由于发售价范围不变,因此,万洲国际筹资金额大幅削减65%,集资范围下调至101.4港元至148.2亿港元。
此前,万洲国际拟将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总数中的约40亿美元用于偿还贷款,余下的款项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缩水发行之后,万洲国际因收购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而产生的债务如何偿还,就成了新的问题。
记者昨天致电万洲国际方面,但是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不做任何回应。
>>分析
三错致发行规模缩水
“万洲国际大幅缩减发行规模,其实就是一句话,万洲国际在错误的时间用错误的人做了错误的事情”,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
“作为中国内资企业,以前还往往有香港大的机构、富豪或者国有企业做基石投资者,但是目前香港投资者对内地投资热情并不高,因此他们参与这种基石投资者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沈萌表示,因此,万洲国际目前上市的时间并不好。
对于“用了错误的人”,沈萌则表示,这次万洲国际用了创纪录的近30家承销商,从表面上看是可以避免投行控制整个发行过程,但是这也恰恰说明,香港史上最多承销商的参与,表明发行人和投行对这次IPO信心不是特别足。
“至于做了一件错事,万洲国际收购的史密斯主要资产在北美和欧洲,但现在收购完成不到一年,就从美国到香港上市,收购后的协同效益还没有显现”,沈萌表示,没有业绩支持,肯定得不到投资者的认同。
>>质疑
巨额奖励恐拖累上市
沈萌还对万洲国际巨额奖励两位高管表示质疑。
去年10月完成对史密斯菲尔德收购后,万洲国际两名高管获得总计8.187亿股股票,按此次招股价的中间价9.63港元计算,市值约达79亿港元。
“这种在上市之前的非常规巨额奖励是非常不合理的”,沈萌表示,如此巨额的奖励,背后是否有未公开的信息?对此投资者有很大的疑问。尽管管理层曾表示,这笔股权激励是一次性并且不产生现金流出,对公司经营业绩也不会产生影响,但不少潜在投资者对此心怀芥蒂。
尽管市场对万洲国际IPO不看好,但沈萌表示,万洲国际运作上市已很长时间,近30家承销商基本覆盖了香港所有投行,这件事已经箭在弦上,对于万洲国际来说,哪怕流血也要上市。
万洲国际港股募资411亿 万隆获巨额股票奖励收益最大
2014年04月17日 华夏时报
千呼万唤半年之后,万洲国际(00288.HK)赴港上市终于落地。4月14日,全球最大猪肉食品企业万洲国际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宣布,4月15日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公开发售,最高集资411亿港元。
记者从招股书了解到,万洲国际首席执行官兼主席万隆以及另一高管此次共获得8.187亿股流通股作为股权激励,成为此次万洲国际上市第一批获得收益的人。在成功推动万洲国际上市后,万隆的下一步将是哪儿?
月底挂牌交易
万洲国际公告显示,此次初步拟发售36.55亿股股份,其中国际发售部分发售34.72亿股股份,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发售1.83亿股股份。
据悉,此次万洲国际发行价在8-11.25港元之间,集资约292亿至411亿港元之间。不过,由于需要扣除承销费等开支,据本报记者了解,如果万洲国际此次募集的资金以每股9.63(指示发行价中间数)港元计算,全球募集的资金净额为35.46亿美元;如果万洲国际此次募集的资金以每股11.25港元计算,扣除承销费等开支后,全球募集的资金净额为41.47亿美元;如果万洲国际此次募集的资金以每股8港元计算,扣除承销费等开支后,全球募集的资金净额为29.41亿美元。
其公开发售于2014年4月15日上午9时开始,至2014年4月22日中午12时结束。预期发售价将2014年4月22日厘定,配售结果预期将于2014年4月29日公布。股份预期2014年4月30日于香港联交所开始买卖,代号为:00288,股票将按照每手500股买卖。
万洲国际的前身为双汇国际,于2014年1月更名万洲国际,它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双汇发展”)的控股股东,并拥有国际性食品公司-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
有信息显示,这将是在港交所上市食品及饮料行业第二大宗IPO,仅次于2001年卡夫食品87亿美元(折合为674.42亿港元);同时也是继2010年友邦保险上市集资205亿美元(折合为1589.15亿港元)后亚太区的最大一宗IPO。
根据万洲国际的数据,过去几年,万洲国际的营业额由2011年的约54.6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约112.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43.6%。毛利由约5.9亿美元增至约17.9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74.5%。
根据路透社此前的报道,此次上市万洲国际聘请了多达28家承销商,创下了亚洲公司IPO聘请银行数量之最。
巨额股权激励
在不断扩张并购的同时,万隆及其管理层团队也获得了巨额收益。
2013年10月24日,双汇发展称,接到双汇国际的通知,双汇国际及其下属公司管理人员通过直接发行股份及预留奖励股份的方式实施员工奖励,直接发行的股份与预留奖励股份合计占发行后双汇国际总股本的10%。
不过,万洲国际的初步招股说明书指出,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主席万隆在2013年10月获得5.731亿股的新发行流通股。负责投资、并购以及融资的执行董事杨挚君同期获得2.456亿流通股。两名高管合并获得的股权激励以当时的公平价值计算约为5.97亿美元。
对此,万洲国际公关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称,“该批股权奖励并不涉及任何现金流出,有关计划不会对业绩或营运产生任何影响,该奖励计划于上市前已经过公司的董事会及股东大会批准,完全符合公司的企业管治和公司章程的要求。”
此外,万洲国际一位内部人士也告诉本报记者,这是2013年的事情,已经做完了,不会影响万洲国际2014年的业绩,万洲国际的很多股东都是专业的投资机构,比如淡马锡、高盛等都很专业,他们都批准了,肯定是没问题的。
据美国Fortune统计,目前在美国排名千位的公司中,有90%的公司对管理人员实行了股权激励。而将这一激励方式的运用演绎到极致的非谷歌莫属。为防止两名核心产品高管被Twitter挖角,谷歌向他们提供了高达1.5亿美元的股权奖金,并限制他们分别在2年和3-4年后方可兑现。
“这次上市后,万隆本人确实收益很大。”有不愿署名的行业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汇国际赴港上市前就直接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实施员工奖励,既可以激发管理层的积极性,把大家的利益和双汇国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跟随万隆继续推进公司上市,又能够给资本市场以信心,毕竟万隆已经74岁高龄,这样把管理层捆绑在一起,可以给资本市场以信心,对IPO的成功也很有帮助。
大部分募资用于还债
在上市的同时,外界对于万洲国际募集的巨额资金用途也很关注。
据本报记者了解,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万洲国际尚未偿还的债务是74.32亿美元,这些债务主要是由于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所致。去年5月,尚未更名的双汇国际以每股34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算上史密斯菲尔德的净负债,此次交易总额达到71亿美元。交易完成后,万洲国际的负债规模大幅上升。
对此,万洲国际公关部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本公司拟将全球发售估计所得款项净额总数其中不超过约40亿美元,用于偿还分别于2016年8月30日及2018年8月30日到期的3年期和5年期银团定期贷款,余下的款项净额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公司一般用途。”
为了完成赴美收购,2013年8月底,双汇国际与由8家国际及本地银行组成的银团,签署了40亿美元的贷款协议。这桩71亿美元的收购中,包括47亿美元现金,并承担史密斯菲尔德24亿美元债务。
“中国银行和国际投行之所以那么卖力地支持万隆是有利益驱动的。”一位接近万隆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前些年在双汇发展(000895.SZ)的改制过程中,很多投行都投了钱,陆续套现后赚了很多钱,现在解套的时候再次来临。
据悉,万洲国际包含史密斯菲尔德的资产,同时还控制了国内上市公司双汇发展,这次融到的资金既可以用于美国公司的发展,也可以用于双汇的发展,风投们如果要套现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香港那边是半年后就允许套现,内地是大股东3年、中小股东1年允许套现。
那么,74岁高龄的万隆会不会就此退休呢?万洲国际上述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万隆虽然年龄很大,但是身体一直很好,目前没有退休的计划。
对于万洲国际的未来计划,万隆表示:“万洲国际将实施一套全球增长策略,实现最佳的全球资源分配,加快全球扩张,加强我们在全球猪肉食品行业的地位。”
双汇国际更名意在布局全球化
2014年01月22日 新京报
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月21日宣布更改公司名称为万洲国际有限公司,即时生效。新公司名称主要是有助于更好地将公司的企业品牌与旗下众多产品品牌进行区分。
万洲国际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万隆表示,把企业品牌更名为万洲国际,反映了公司不断国际化的业务布局。2013年9月,万洲国际完成收购史密斯菲尔德,该交易是目前中国企业在美最大规模的收购项目。
万洲国际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发展的控股股东,更名后,双汇发展及史密斯菲尔德将继续以其现有品牌经营业务,旗下消费品品牌也将维持不变。日前万洲国际已启动赴港上市计划。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